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千年粮仓巴彦淖尔

2020-04-06 18:49:08旅游攻略
巴彦淖尔好地方,好地方来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千里黄河从内蒙古高原自西向东奔腾而过,阴山山脉默默地依偎在北面。就在黄河与阴山之间有块神奇的地方,那就是千年粮仓河套平原。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这里的一套就是说的河套地区。

千年粮仓巴彦淖尔

千年粮仓巴彦淖尔

巴彦淖尔好地方,好地方来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千里黄河从内蒙古高原自西向东奔腾而过,阴山山脉默默地依偎在北面。就在黄河与阴山之间有块神奇的地方,那就是千年粮仓河套平原。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这里的一套就是说的河套地区。河套平原不仅湖泊众多、草肥水美、庄稼遍地、牛羊成群,而且水利灌渠网络丰富,它们共同绘出一幅千年粮仓的大美之图。

河套平原地形图

​事实上,河套的水利灌渠得益于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王同春。

(一)

“巴彦淖尔”系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湖泊”。

《明史纪事本末》云:“河套周围三面阻黄河,土肥饶,可耕桑。密迩陕西榆林堡(今陕西榆林),东至山西偏头关(今山西偏关县),西至宁夏镇(今银川),东西可二千里;南至边墙,北至黄河,远者八九百里,近者二三百里。”被誉为“塞上江南”。

如今飞速发展的巴彦淖尔

​历史上最早记载巴彦淖尔农业的就是战国时期,当时赵国云中郡管辖达到阴山南,匈奴游牧于阴山北,双方常有战争。秦始皇建立大秦帝国后,命蒙恬北击匈奴,几计长拳将匈奴打回漠北,受到秦国的重击后,匈奴几十年不敢露面。于是秦始皇将河套地区纳入中国的版图。在军事上秦始皇将原秦、赵和燕的长城连接起来。在农业方面,将今甘肃省榆中县的一批百姓迁移到河套,他们成为到河套垦荒的第一批先民。因此《史记·始皇本纪》中出现“迁北河榆中三万家,佃与移民”的记载。但是美好的愿望总是短暂的,首批到达这里的移民还没有来得及大规模开渠灌田,秦国就亡了,但留下了高阙塞。匈奴与汉朝又开打了,首批垦务工作者只能向南,逃回中原。

汉朝前期与匈奴主要是以和亲为上策,用几个女人将匈奴摆平。公元前156年,汉武帝横空出世,派遣大将军卫青、霍去病这对组合,经过几次大的战役,将匈奴打败。于是汉武帝开始移民河套地区,数年间60万的屯田大队到达河套,在现今巴彦淖尔磴口县修建水利工程,引河水进行垦殖。据《水经注》载:“河水又北,有枝渠东出,谓之铜口,东经沃野镇(内蒙古五原县境内)故城南。”尝到了开渠垦荒的甜头后,在此后与匈奴的战争中,每取一地,即设郡置县,紧接着兴修水利、移民屯垦。河套灌区之地一时间耕牛遍地、人口众多。

高阙塞遗址

​后来南北朝时期的鲜卑崛起,他们在磴口、临河一带也曾屯田,并通渠灌溉,且规定把每年收获所得按比例分给屯田人。由此,鲜卑得到了人民大众的支持,故而建立了北魏。

几千年来,河套地区一直战乱频频。所以每一次屯田开渠时间不长便被战乱毁弃,先人们虽以生命垦荒,却没有办法使河套脱胎换骨。到了清代,虽然阴山南北尽入中国版图,河套不再兵荒马乱,但清朝划定蒙汉界限,蒙地禁止汉人垦耕。到了清末的鸦片战争之后,各种矛盾空前尖锐,农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赤贫农民冒着生命危险涌向张家口与杀虎口(山西右玉县境内)一线以北的地区谋生,王同春就是这样从河北省邢台来进入中国的大西北。

(二)

王同春是谁?一个很难言说的人物。他自幼流浪,从河北邢台先到了宁夏。后又到了内蒙古巴彦淖尔。他未进过学堂,却成为河套开发的拓荒者、著名水利专家,国民政府的水利顾问。《绥远通志稿》有段文字记载说:“河套水利,至清朝同、光之际,后人所盛称开辟套地、谙悉水脉之王同春者,始至其地。而其先,已有川人郭敏修者凿渠放地于斯土,又有甄玉、侯应魁及郑、田、杨姓地商步伍于后。至光绪中年,遂有缠金、刚目、中和、永和、老郭、长胜、五大股等八大干渠之成功,而以王同春所开渠为首,其尽力独多也。”

王同春修筑河套水利时的情形

​王同春开发水利的声誉不但名震塞北,而且传闻内地,国民党时期小学语言课本中尚编有《王同春开发河套》一课。

王同春熟悉黄河水性。他站在黄河岸边瞭望,就能知“行河”之所在。有一年天旱,黄河水位很低,各渠引水不进,农民们盼水焦急。王同春到黄河岸边巡视,见黄河水流泛起泡沫,就知道水快要涨了。回来见了农民吼喊说:“准备浇地哇,水快回来了。”第二天条条渠道果然水流滚滚。这是他善于观察水情,随时随地留心河流的变化,积累了丰富经验使然。

其实这得益于王同春少年时期的经历,他小时候害了眼疾,致使一只眼失明。12岁随父背井离乡,来到宁夏,宁夏是个水利发达的地方。王同春少年的时期主要就是模仿宁夏的水利工程作“拦河河”游戏。将水利的“堵”、“疏”、“引”等要理早已悟透在心里。长大后他来到河套地区,以一人之力开出河套千里灌渠。

当时,每开挖一条渠道,王同春都要率众躬亲现场指导。尤其对于建筑渠口、桥梁、涵闸等三项技术性强的重要修筑更是要求严格,他常对干活的工匠说:“若渠口建筑不固,被黄河水冲毁,水就引不入渠;若闸箱修建不好,则无法调节水量;而桥梁建筑缺乏,就会阻碍交通。”王同春对于这三项工程,在当时没有现代建筑设备和材料的情况下,一概使用土办法,充分利用河套平原上取之不尽的枳芨红柳哈茂柴,搅拌红粘泥土作为材料,一层一层地夯实建成。

百姓们都传说王同春“上识天时,下熟地理,能预知河水之涨落,相度地势之高低”。当时曾有一首民歌唱道:“隆兴长有个‘独眼龙’,其名就叫王同春,大家都称他老财主,开渠筑坝是河神。河套由他来开发,五谷丰登享太平。若非禹王再重生,哪有这样的好光景。”

王同春亲自或指导修筑的灌渠

​河套现共有十道大干渠,总长1000余里,共可灌田5万顷,与四川成都平原相等。经他自办和指导别人开成渠道竟有9条之多,巴彦淖尔五原县的隆兴昌集镇就由王同春努力建设而成。当时河套粮食丰盛,每年销于蒙古地区的达50万担。光绪十七年晋冀察绥陕北各地大旱,而河套则年成丰收,各地难民来河套隆兴长的有4万人之多,王同春设粥锅百多口,赈济灾民,并组织难民开渠,以工代赈,这次共用赈粮2万多担。

此外,放粮赈灾的尚有多次,并曾运粮到内地助赈……他的财产计水田8000顷、熟田2万7千顷、大渠5道、支渠270道、房屋18所,共值3000万两……他开设永济渠是当时后套最大的渠,长凡160里,其在黄河口处,宽30丈,深2丈,中部宽12丈,深1丈,诸之渠平均宽12丈,深1丈,灌田凡2万顷,而其水量之实效,则能灌田3万顷。”

1903年,清政府搞“移民实边”,强令王同春将所属之农田、灌渠交给清朝政府。迫于无奈,他将自己用一生心血所开凿的渠道和所置的田产一并交于清廷。

(三)

辛亥革命的炮火将爱新觉罗家族开创统治的泱泱大清国送到了坟墓后,中华民国的共和思想已是大势所趋,不可憾动。王同春这时在绝望中又看到了一丝希望。

1913年,革新中国地理学的先驱张相文前往西北地区考察,途中他看到河套地区竟然有如此完善的水利系统,非常兴奋,兴奋之余去会见王同春。

王同春与张相文详谈了50多年来为河套地区治水的种种经历,张相文认为王同春是当时难得的水利其才。张相文回到北京后,立刻把王同春河套治水所取得的成就,呈报了中国政府农商部总长张謇,张謇后来邀请王同春进京,一起商讨开发西北和治理淮河的计划。

王同春在北京谈了自己治水的许多理论,深受张謇的欣赏,当即把他聘为国民政府农商部的水利顾问。当时最大的水利工程是治理淮河,王同春也参加了治淮委员会,因为治理淮河的经费是从比利时借来的,来自比利时和美国的水利工程师主张疏浚淮河的关键是要引淮河水进入长江,所以,王同春引淮河水直接入海的方案未被采纳。

王同春与冯玉祥

​后来,王同春返回巴彦淖尔,在途中受到冯玉祥将军邀请,听他讲述有关开发西部的宏大计划。1925年,冯玉祥的部队开进河套地区,修整道路,疏浚水道,开垦荒地。此时已经74岁的王同春协助冯玉祥将军的部队指导督察水利工程的修建。

1925年6月,王同春因病从黄河水利工地回家休养。6月28日,王同春告别人间。

王同春虽然离去了,但他以一己之力开出河套千里灌渠的事迹还在传颂,开通灌渠的精神仍然在延续。

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

​1959年6月,新中国刚成立后的最困难时期,两万多名水利建设大军和数万名灌区民众在巴彦淖尔的磴口县黄河干流上修筑了“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1961年5月截流成功,河水从这里缓缓流进两岸的良田,一条总长180公里的总干渠使河套灌区灌溉面积由过去的290万亩增加到870万亩,控制灌溉面积达1700万亩。因此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也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