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大美井陉:历史悠久,天长宋古城

2020-03-26 22:42:16旅游攻略
首先,上几张假“古镇”的图片。华丽的外表吸引了目光。邻家新买的的门把手,被用来当古董了。廉价木材拼接的”实木”扶手。简单喷漆就成了这样,总之就是外表光鲜亮丽的新公园。

首先,上几张假“古镇”的图片。

华丽的外表吸引了目光。

邻家新买的的门把手,被用来当古董了。

廉价木材拼接的”实木”扶手。

简单喷漆就成了这样,

总之就是外表光鲜亮丽的新公园。

工作人员生怕大家不肯买票进去,高声介绍着:都是去年才买的新的,有长城,有大金佛……

这样廉价的投入做装饰也就罢了,居然敢叫古镇,五一居然爆满,赚得盆钵体满。

再看看这个不起眼的地方,

河北井陉天长镇。

城墙外的护城河。

石碑上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瓮城,证明它是有能力抵御外敌入侵的城墙。

寂静无人的街道。

看门口的气势,

这家应该是个大户人家。

这个更不一般,

右丞李府。

不远的李氏宗祠,

大美井陉:历史悠久,天长宋古城

是供奉李氏祖宗牌位的地方。

李氏宗祠的院墙有些破败了,但从院墙上露出的屋顶可以看出屋子保存尚好。

小巷的每条街道中间上都有一溜地势较低的水沟,被红砖覆盖,用来引流雨水。红砖下面是排水管,径自流向污水井。

门上的对联和门口修葺的红砖,说明它的主人尚且还回来过年,还在意它的存在。

这个高门大户,

仍然保持着它的繁荣。

这里不缺石头。

石雕瓦雕比较常见,不像乌镇更注重木雕。

废弃的枯井,被木柴堆满,落满灰尘。

若不是乡人指点,几乎发现不了它的存在。

寻常百姓家。

屋顶的围堰。

大概是晾晒农作物挡风防掉落的吧?

柴门关不住,碧绿倾泻出。

再看一眼,芳菲依然。

主人的遗弃不能泯灭祖屋的存在,

葱郁的大树向人们诉说着这里曾经的生息……

年迈的老人和可爱的孩子,

是这里无畏的坚守者。

这是一个被列入保护名单的院子,

大美井陉:历史悠久,天长宋古城

里面独居着一位花甲老人。

院子被老人收拾的井井有条。

柴门半掩银铃声,芳菲满院绿意浓。

借故讨茶入院品,青果碰头瓮叟迎。

浓荫一捧凉意来,清茶在手笑意盈。

这家的主人应该是个讲究情调的文人,

用砖瓦显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

文人家对面,则是财大气粗的土豪家——钱庄。

两家几乎门对门,令人忍俊不禁。

这里的城墙损毁严重,令人担忧!

呼吁有关人士看到了,尽自己的力量保护它们吧!

皆山书院,曾经的学堂,

桃李芬芳的地方!

因为没有什么游客,

长期大门紧闭。

天长供销社生产资料门市部。

井陉二中。

正值修缮中的城隍庙也关着门,

只能隔着门看看了。

大美井陉:历史悠久,天长宋古城

隔门看庙。

马上就到了学校开门的时间了。

学校外只有寥寥几个孩子,家长则没有一个。

学校门口的街道空旷无比。

周边的店铺早就封门闭户了。

这是这里最大的院子了——王家大院。

据这里的老人说:”王家庭院“原本为郝家庭院,始建于明末。郝家后人因吸食大烟,致使家道中落,将这座宅邸出售。后几易其主。每一次更替,都在原有府邸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拆除和扩增。这也是这座府邸建筑中西合壁,建筑特点多样化的原因。

抗日战争时期成了伪县长王景岳的私宅,王景岳原名王孟鹏,是井陉头号地主兼资本家,早在1935年王家已成为巨豪,拥有土地1500余亩,宅院20多处,并有商号300多处,遍布京、津、保、石、阳泉、太原、西安等地。王家庭院占地15亩,房屋162间,堪称当地豪门大户。由大门跨入庭院,只见廊柱引绕、交错有致。主体庭院居中,门首为遮屏式直柱畅檐大门楼,高畅明快,怡心悦目。正房石阶高台,青砖碧瓦,古朴壮丽,门窗棂格,玲珑剔透。整个大院可分为八个小院,院院相通,回旋曲折,每院自成一体,均为典型的明清四合院风格。大院整体布局为双喜字图案,宛如一座布局精巧的建筑迷宫。

文字介绍可以复制粘贴,院内图片我无法提供,大家可以再网上找找,我不方便提供,非常值得一看。

看不到游客,

更没有导游。

大门紧闭,只能看这个了。

精细的石刻,

门楣的包金彰显着它的富贵气势。

一直到城墙,

都归属于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的边院,

也属于王家大院。

女子学校。

第二次来天长镇,

特意来看这几个被保护的院子。

高门大院,在当地很是气派,但标识牌没有特意介绍主人。五六个这样的院子连成一片。在王家大院后身,没多远的地方,很是引人注目。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寻常百姓家,

书法还是不错滴!

再来一张。

院里供奉着佛龛。

人间烟火味,

窥见立落的生活常态。

古城出来,看到城墙被凿出了很多的窑洞,被当地人当做厕所,不能不被当地人的聪明才智“折服”。

大美井陉:历史悠久,天长宋古城

有一段城墙甚至被凿塌了,真是痛心!

城墙外面的景致。山水相映,河滩草甸,本是风光旖旎的地方。右上角出现了破坏它们的杀手。

多上几张照片,让大家知道我的感受。

出镇的石桥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有没有被保护的意思。

大美井陉:历史悠久,天长宋古城

出了镇不远,就是看不到尾的长龙

——拉煤的重型卡车。

诚然,井陉煤矿为我们的国民经济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但是,保护古镇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啊!

为什么别地那边花巨资建造假古镇,还在用巨型钻头挖掘地下温泉,这里真正的古镇却无人理睬呢?这难道不令人深思吗?

一侧是轰鸣的噪声,

一侧是河水的呜咽,

一头是古镇的哀鸣……

有责任心的朋友,

为我们的青山绿水尽自己的努力吧!

307国道上的佛龛石雕,就这样裸露在外面。

不知道是不是下面文章中提到的摩崖石刻?

后 记

天长古城历史悠久,至迟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已有人类活动。近年相继在城西北 10 公里处大台山仙人洞发现仰韶文化及龙山文化遗址;在城东北 3 公里处石桥头台地发现龙山及先商文化遗址;在其西北部城北岭、许水滋北部丘陵发现了商代遗址;在其东南于家附近发现了带孔石镰及战国遗址……

这些都说明天长城一带的绵河流域是井陉古代文明发展的摇篮之一。但依目前考古发现的遗迹、遗物考证,天长城一带成为较大村落的时间似在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北朝末至隋朝初年。因除在天长城东南三里处的河东村南丘陵上发现较多汉代 ( 多为东汉 ) 墓葬、可能河东村始建于汉代。约在北朝末、隋初,有居民在岭之东南一带向阳坡地上建村居,井渐具规模。

规 模

龙窝寺石窟位于井陉县城微水西南 25 公里,天长古城西 10 公里的小龙窝村西 0.5 公里处石崖上。石窟前临燕晋古驿道,今 307 国道由石窟西南绕过。石窟东北为石太高速公路。

龙窝寺石窟为石家庄市境内现存十余处石窟之一,由于其独特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佛像雕刻以及石壁上诸多古人题刻,故在 1993 年被定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窝寺旧有寺院。寺院建造年代已不可考。清雍正《井陉县志 》中有“龙窝,在县西南二十里。石壁峭立,古柏崖生;梵宇楼台,颇为可观。传神龙断路,货郎仗剑斩之。至隆庆间,大雨冲出枯骨一窖,约数百斤许。”龙窝寺及其西大龙窝村、其东小龙窝村皆由此而得名。

原龙窝寺规模较大,寺前西南、东北两端各建有楼阁一,阁下即为燕晋往来大道。而寺建于两阁间古道西临石崖处。旧有大殿、配殿及僧舍等建筑。昔为邑中名胜之一。寺院于解放后扩建石太公路中拆毁无存,今惟余崖壁上的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分布于寺之西与东北山崖上,分为石雕佛像与石刻题记两部分。佛像部分位于石崖石壁中部、高出今路面数米。佛像均雕于崖上长方形弧顶石龛中,大小共 47 尊。石龛共有十四个,大小不一。大者高米余,小者高约0.30 米。佛像均以高浮雕形式雕刻而成。中部有较大型石龛五个,上下错落排列,其中四个石龛内雕刻佛像各一、一个石龛内雕刻菩萨像。四尊佛像均为结跏趺坐式,坐于莲花座上。佛像面部端庄慈祥,衣着朴实无华。其身披贴身薄袈裟,袒胸露肩。其雕刻风格中有唐末宋初之特点。惟佛像身体比例欠准确,造型也不甚精美。而左上部较大石龛中的菩萨造像为此摩崖石窟中之佼佼者,其头戴宝冠,身披饰有缨络之袈裟,呈左腿盘曲、左手扶地,右腿跷起、右臂伸直搭于右膝上的自在菩萨形象。

按王子云先生在《中国古代雕塑百图》一书中称:“从唐代开始,菩萨像已离开佛而单独出现,并安坐一如佛的身份的现象。说明信徒们可以只供奉与人世生活较为接近的菩萨,也能同样地积功修德,祈求福祉。这类坐式菩萨像到宋代更为多见,一般坐式是半趺半倚。宋代菩萨像则出现了一种一 DE 跷起的形式。那种随意安坐、舒坦自在的样式,显然是更接近世俗化的一种表现。”故这种呈一腿跷起,手措于膝的菩萨造像多为宋代所建造。如陕西延安清凉山宋元丰年间石雕菩萨像以及井陉七狮村千佛洞石雕菩萨像均为此类雕刻。依此,龙窝寺石窟的开凿年代暂定为宋代早中期 ( 也有学者认为开凿于唐晚期 ) 。按宋真宗即位后即在全国范围内广修寺庙,井陉的显圣寺与其北玉峰山摩崖即为宋真宗大中祥符间拉修与开凿。

从今天龙窝寺残存遗迹看,石佛所在石崖应与玉峰山摩崖一样,其前建有硬山顶式建筑即现存摩崖石佛部分旧为龙窝寺大殿之里山墙。现仍可看出石壁上凿出的尖形屋顶痕迹以及固定木檩的圆形石洞。依遗迹看,应是开凿石窟造像在先,建造大殿在后。即建殿时在造像上部凿出圆洞及屋顶形状,而后在其上措建木结构屋顶,将崖上之石佛罩于大殿之内。此举一可利用石造像作为殿中部分佛像,二可起到保护佛像的作用。

另在摩崖的西北下方,有一较大型石龛,石龛内有小型浅浮雕坐佛像 32 尊,雕刻水平一般。应为宋以后 ( 金代 ) 所雕。龙窝寺石窟摩崖造侣,在规模及雕刻艺术水平上不及其他著名石窟,但其有着浓厚的地方风格,故也属石家庄市内一有特色的小型石窟造像。

除石窟造像外,较多的古代名人题刻也是龙窝寺的重要文化遗物。由于龙窝寺地处古驿道畔,故历来古人过此多有题咏并有刻于壁上者。今石窟东北石壁上尚存有明、清时名人题刻数帧,内有:明代嘉靖间曾任吏部尚书的栾城人石 )6 所题:“游龙窝寺”七绝一首:”石磴嵯峨偶一登,尘埃身到白云层。万山舒尽平生眼,欲把闲心付老僧”;明崇祯间曾任辽东总督兼巡抚的河南范志完题有:“柏詹石壁”四大字,每字 45 厘米见方,其下有小字云:“井陉之龙窝铺,三山壁立,高可万仞;中有古梧十余株,出自山隙,宛若花盖。不知何代琢成石佛数尊。完过而奇之,遂题其上曰:‘柏蘑石壁',并赘一偈,以志不朽云:‘石上无佛,琢出斯形;石上有佛,未琢斯冥。风谩谡兮柏青,水谌谌兮石冷。是石是佛,一灯营营。”'又有崇祯间李栖鹏诗云:“千山积翠合,半壁出香台。巧借人工就,奇疑鬼斧开。相厝何壮也,石室更幽哉。徙倚此中味,尘心顿作灰。”

清人题刻有:康熙间范可铨题七律一首:“龙窝偏占碧山何,王事驰驱喜再过。谷口云封行处断,山前花落坐来多。灵寓共听生公法,香草高栖燕子窝。暂供烟霞消暑处,夜眠长喝紧芝歌。”其后小宇云:“庚午之秋,予奉使抵郡。道经龙窝,少为憩息。见夫名山古刹,木乔苍烟:极天威之灵秀焉。低徊久之,复有住持宝山禅师者,从而指溯之。因赋此以志旷观,兼启名贤之珠玉云”;道光间山西寿阳人、后曾任礼部尚书的祁隽藻过龙窝寺题诗云:“龙窝寺底老龙眠,龙洞深藏别有天。但愿兴云作甘雨,莫教余怒决平川”;咸奉间胜保题书有“畿陲灵境”四大字,每字也 45 厘米见方。其下有小字数行,前为绝句三首:“昔年仗钺此经过,今日重来访曲阿。多少青山应识我,峰峰相对耸烟螺。”“几家茅舍缘荫浓,打麦声声水碓舂。立马高岗西望处,夕阳不断万山重。”“白云层层出深山,依旧青山云不还。底事无端作霖雨,出山哪若在山间。”其后小字云:“咸丰乙卯,重过井陉。小憩龙窝寺。因书‘畿陲灵境'四字,井道中口占三绝于壁,以志鸿泥。时汪君鸣和宰是邑,为余同僚旧友。遂为摩勒上石,不值一哂云尔。克斋又识。”

由于龙窝寺石窟保存有古代石刻佛教造像及诸多古代名人题刻,这些为研究井陉及河北古代雕刻艺术、佛教艺术、古驿道历史等提供了珍贵资料,故被列为石家庄地域内六个省保古代石窟寺之一。

来源:言诺的美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