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揭秘小镇达连河百年历史,从西甸子发展到依兰煤矿前后的如烟往事

2020-03-18 14:06:57旅游攻略
(文/陈达 字2400,约10分钟阅读)达连河是东北大地上一条不知名的较小河流。发源于黑龙江省依兰县达连河镇东北部红旗参场附近,南流折向西流后,在达连河镇西部的半截泡子不远处与松花江右岸交汇。荒僻的达连河女真语“达连”,汉译“江沿”、“江沿边”之意,又有“堤”之意。

(文/陈达 字2400,约10分钟阅读)

达连河是东北大地上一条不知名的较小河流。发源于黑龙江省依兰县达连河镇东北部红旗参场附近,南流折向西流后,在达连河镇西部的半截泡子不远处与松花江右岸交汇。

荒僻的达连河

女真语“达连”,汉译“江沿”、“江沿边”之意,又有“堤”之意。

达连河镇位于依兰县西部22千米处,本是一片荒草甸子,东、南两面是连绵起伏的荒山野岭。该地清代光绪年间得以“放荒”,光绪十七年(1891)富魁纂修的《三姓志》上初见达连河屯之名。

揭秘小镇达连河百年历史,从西甸子发展到依兰煤矿前后的如烟往事

达连河鸟瞰

民国李杜将军任依兰镇守使时期,达连河屯附近驻扎有东北军的一个营,因为营长姓张,所以这里又叫“张营房”或“老防所”。

据民国《依兰县志》记载,达连河屯“地多洼下,半系草沟,地虽放领,不易开垦,故此以东(达连河到依兰)统称西甸子”。该地交通不甚方便,不远处的对青山屯附近白天即有强人劫道,虽通往方正县的干路,但是春夏两季道路翻浆严重。

上世纪三十年代之前的达连河屯,只有几十户人家,居民除了种田外,还兼营渔猎,过着平静而自足的生活。

达连河屯,这么一个天遥地远的荒僻之地,却被日本侵略者觊觎已久。日寇占领依兰后,迅速强行赶走了世代劳作在达连河这块土地上的主人,霸占了他们的房屋和土地。

而这里并没有得以移民开发,达连河屯重归荒蛮。

日本人发现煤炭

1936年夏秋之际,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属下的松花江内河航运局,对三姓浅滩一带航道进行疏浚作业过程中,发现两大块煤矸石,经过专家鉴定,认为在达连河蕴藏着煤炭资源。

1937年初,经满铁本社探矿人员钻探勘测,证实达连河地区蕴藏着大量的褐煤,煤层很厚,储量可观。满铁认为褐煤不能用于工业炼焦附加值低,便将煤田的勘测与开采权转让给满洲炭矿株式会社。

旧时依兰行政区划

很快时间又过了一年,1938年5月下旬“满炭”富崎仪六为首的6个日本技术人员组成了“满炭三姓调查班”,来到达连河煤田进行深入勘测。

头目富崎仪六向“满炭本社”报告了勘探结果:达连河地区煤炭储量达三亿多吨,该地往西的砂河子、东部的马大屯、江北的清河、东南的红部等地均为煤田延伸带。最终结论是达连河煤田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

为此满炭本社将满炭三姓调查班升格为“满洲炭矿株式会社三姓开发事务所”。煤矿建成以后,改称“满洲炭矿株式会社三姓炭矿”。

三姓满炭的开采

“三姓满炭”建矿是从1939年6月开始的。根据达连河煤田煤炭储存情况,日本侵略者修建5个矿井。首先建设的是“一井”,7月份便开始修建建二井。1943年又准备修建三井、五井、六井。由于战争的紧张,物资极其缺乏,直到1945年8月祖国光复,这3个井也没建成。

“三姓炭矿”开采设备比较先进,每个井口均设有一台150马力的电动卷扬机,井下的动力也以电力为主,离主道较远的巷道上也使用电力拖运煤车。巷道的掘进完全是“火药爆破法”。

从1939年秋到1945年日本人投降,产煤共约100万吨。日本人将这些煤一部分留在矿里,分给家属用于生活;一部分在当地销售。而大部分煤炭则装上小火车运往砂河子,然后装上轮船运到哈尔滨销往各地。

1945年日本投降后,达连河之地再次人去楼空。只有一栋砖房还完好,归依兰县独立团所有,驻扎一个排的战士守卫煤矿。

光复后恢复煤矿生产

1947年3月,奉松江省省长冯仲云的指派,抗联战士武昌文从松江省政府警卫大队长的岗位上转业到依兰县“三姓煤矿”任经理、矿长。

达连河镇

武昌文矿长

他亲自率队到附近乡村雇佣多名木瓦匠,和驻守战士一起整修办公室、矿工宿舍食堂等生活设施,以保证开工生产需要,此任务在一周内高效完成。

负责招收矿工队伍的人员也传来好消息,五十多名矿工表示要回到矿上工作。可是,动员煤矿老技工出山,简直比发动农民搞土改还难。其中的一位老机械维修工,武昌文“三顾茅庐”才动员出来。

复工需要解决的物资、资金、设备问题初步摸清后,松江省财政厅就拨来了复工资金,还调来两台汽车以及一些其它物资。“打顶子”的坑木,省政府指示由方正林业局调拨。经过领导机关协调,又从依兰县调拨一批粮食,解决矿工的口粮。

经过近两个月的努力,煤矿终于在五月初正式开始釆掘作业。松花江解冻后,第一船煤炭运往哈尔滨,三姓煤矿开始为国民经济恢复做贡献。

三年后,三姓满炭歇业,达连河屯三度被尘封在寂寥的时光中。

依兰煤矿重焕生机

1961年,停产多年的依兰煤矿重获新生,达连河汇集了来自各地的300多名创业者,东露天煤矿成为建设人的主战场,他们以人拉肩扛的原始劳作,令依兰煤矿焕发生机。

达连河

艰苦建设东露天

当年,依兰煤矿是荒蛮的,遍地长着高过人头的野蒿,狍子、黑熊、野鹿、狼等野兽在现大商店附近驰骋。为数不多的矿工,聚居在老一粮店、镇公社一带的日本房附近,那有两口日本人遗留下的水井,记得有口井叫“109”。

拖家带口来煤矿的夫妻能够分到一间日本房,尚未成家的人就住在原来二层楼的日本老医院,吃饭在东露天的大食堂。

依兰

上世纪60年代中期,矿职工逐年增多,为解决住房紧张问题,据说是一个名叫贺江的人,在二街原矿小学对面,用红砖建造了以房屋逼仄而扬名的“贺江房”。原镇公社东面,也新修建的“96户”,这些民居是“拉荷辫”的草房。生活配套设施也在日益完善。

达连河

生活配套设施

70年代初,依兰煤矿的煤炭开采运输逐渐实现了机械化,使用上了电铲、小火车、汽车等现代化机械设备,为扩大生产又招收600新人。

1977年,据说在达连河要新建火力发电厂,外号叫“宫大肚子”的矿长,在煤矿、镇上发表多次激动人心的演讲,让人不曾料到的是:呼兰县夺去了达连河火电厂之位。

生命周期的演绎

又过了若干年,走入经济社会的达连河镇,以中煤龙化哈尔滨矿业、哈尔滨气化厂两大国有企业为龙头,“双轮齐驱”带动镇属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地方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小镇人口从2万人迅速膨胀到8万,开启了达连河镇最辉煌的时代。

依兰县志

哈尔滨气化厂

接下来,过度开采导致煤炭短缺,国家实施去产能,这片土地上再次演绎了一场镇域经济由盛极衰的“过山车”。外来人离开了,本地人也去外地。

百年已去,经历改朝换代又“四起四落”的达连河,东山依旧,集市依旧,广场舞依旧,达连河依旧,这片家乡的土地仍然让我们想念和留恋。

更多的详情恕不再多言了,让它戛然而止吧!或许,许多的事就是这样的虎头蛇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