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北京风情·北京的城门和牌楼

2020-03-11 17:30:28旅游攻略
红色城墙围起来的这个区域是宫城,又叫紫禁城,皇帝与后妃居住在这里。宫城外面又一道红色城墙围起来的地方是皇城,这一区域集中着朝廷重要的职能机构和皇家的禁苑;皇城外面这片以宽厚高大城墙围起来的地方,是北京的内城,也是北京市民生活的主要区域。

红色城墙围起来的这个区域是宫城,又叫紫禁城,皇帝与后妃居住在这里。宫城外面又一道红色城墙围起来的地方是皇城,这一区域集中着朝廷重要的职能机构和皇家的禁苑;皇城外面这片以宽厚高大城墙围起来的地方,是北京的内城,也是北京市民生活的主要区域。

明王朝定都北京后,一直担心北方游牧民族侵扰或袭击都城,在北京内城建好之后,又开始建外城。外城实际就是古代中国被称作“城郭”的建筑,按道理,它应该把内城全包进去,形成一个“回”字形;但在修建的过程中,由于连年大兴土木,明王朝已国库空虚,在修好外城的南部后,工程停下来,后人也没有继续施工,这就使得北京城的形状看起来像个倒过来的“凸”字。

尽管外城没有最终完成,但北京四重城垣的规模已基本形成。一层套一层的城区,与外部交流的通道就是一个个城门。粗略计算,北京四重城垣上开有城门近30个,其中较重要的有24个,即外城7个,内城9个,皇城4个,宫城4个。

拍摄于上个世纪20年代初的这张照片,使我们能够看到正阳门原来的样子。事实上,正阳门是北京内城的南大门,也是北京城门中最重要的一座,在当时被称作国门。

这幅版画是于19世纪中叶绘制的,与这幅照片比较,版画中的物体和人物比例虽不很严格,但大体形状是准确的,更难得的是,画中放大的局部细节,使我们对这座城门100多年前的景象有了更真实的感受。



此时正阳门的整体形状是一个城堡,城墙围起来的部分叫瓮城。

瓮城的前面有一座高楼,现在叫前门楼,当时叫箭楼,这些窗子用来射箭的,因此也叫箭窗,两侧各有一座小楼,是闸楼,闸楼下开的门,称闸门,也称掖门。

箭楼后面的高楼才是真正的城门。当时城门与城墙连在一起,城墙外面围绕着宽宽的护城河。

北京城门的建筑形式看上去与这些城堡很相似,它们的防御功能也很相似。西方国家的这些古城堡,修建的年代大都在14世纪到17世纪,与北京的城墙和城门几乎处于同时期。不同的是,西方的城堡大都是孤立的,而北京的城门与城墙连在一起,形成了既独立又相通的城堡组合。正是这道由城堡和城墙组成的近50公里的高大建筑群,使北京城在数百年间固若金汤。

永定门是北京外城的正门,也是北京最南面的一道门。从这道门向北望去,内城正阳门远远耸立。如果把镜头拉起来,从正阳门继续向北,一道又一道华美壮丽的城门、宫殿构成了一条贯穿北京的中轴线。这种布局是一种极富中国韵味的隐喻,它象征着统一、集中和至高无上的皇权。

在这个充满古老文化气息的国都里,一切都不那么简单,即使是一层屋檐、一个装饰都有着深奥的含义。就像中轴线的隐喻一样,北京的城门除了作为交通和防御设施外,它们还是等级规范、政治秩序和哲学观念的体现。

北京风情·北京的城门和牌楼

正阳门的城楼有多重屋檐,檐的侧面垂直,这种样式的屋顶被称为“重檐歇山式”,配以灰色的筒瓦、绿琉璃剪边、朱红的楼窗和彩绘的门楣,这是仅次于皇宫的一种建筑形式。

史书记载,正阳门箭楼的中门,只有在皇帝出行或有重要国事活动时能打开。平常人们只能从两边的掖门出入。进出正阳门的人,基本上是赶往皇宫上朝的官员,普通百姓连掖门也走不得。据说,正阳门开启的时间,一般在午夜过后的一点到三点,城门开一半,只许入不许出,门禁森严可见一斑。

正阳门里面,现在是一个广场。目前这个广场占地面积44万平方米,可容纳100万人举行集会。它或许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之一,但在50多年前,这个广场远没有现在宽阔。

这是拍摄于1949年的一幅照片,当时的天安门广场呈“T”型,沿广场外侧围有红色城墙,这是皇城城墙的一部分。广场中间是一条御道,两侧建有带廊檐的连排房屋,被称作“千步廊”。广场南端有一座没有城台的门,它就是进入宫城的第一道门,明朝时称大明门,清朝改称大清门。两侧千步廊北端各有一座东西向的门,东边的叫长安左门,西边的叫长安右门,这三座门形成了对广场北端天安门的包罩,有人也称这些门为“罩门”。

天安门现在是北京最醒目的标志建筑,由于经常修缮,它显得崭新、靓丽、灿烂,实际上,它的历史至少也有540多年了。



天安门最初叫“承天门”,是一座黄瓦飞檐三层楼式的木牌坊。这座木门在建成后屡遭火毁,1465年,明朝皇帝在重建承天门时,将它改为城门楼式建筑,并作为宫城的正门,大大提高了它的规格,不仅有重檐歇山顶,而且面阔九开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奇数为阳数,偶数为阴数,九是阳数中最大的,也被中国人视为天数,为体现皇权天授的理念,九常常被用在与皇帝有关的建筑上。

天安门将九之天数用到了极致,城楼面阔九间,歇山顶的屋脊有九条,檐角的镇兽有九种,36个门扇是四九的倍数,五座门上的门钉共81颗,是九九的倍数。

在帝国时期,凡遇国家大典,比如皇帝登基、册立皇后或太子等,都要在天安门城楼上举行颁诏仪式。日本画家描绘了仪式的场景,一名礼官在城楼正中的堞口宣诏,然后把诏书放入一只木雕金凤的口中,黄丝线系着口衔诏书的金凤顺墙而下,一名礼官用漆盘接承,送至礼部誊写后,颁布天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此后,在重大节日和重要活动时,国家最高领导人都会在天安门城楼上阅兵,发表讲话,与民众联欢。新时代的洗礼让古老的天安门一直保持着不老的生机。

天安门的门洞里,深藏着世界上最大的皇宫——紫禁城,它现在是一座历史博物院。这座样式奇特的门是紫禁城的正门。午门无疑是京城规格最高的城门。五座崇楼立于12米高的城台上,正楼面阔九间,双重屋檐,屋檐的两侧呈坡形,这是比重檐歇山顶规格更高的“重檐庑殿顶”。正楼两边的四座方楼,重檐四角攒尖,上有铜质的鎏金宝珠顶,方楼之间由廊庑相连。整座午门有如展翅欲飞的金凤凰,因此又有五凤楼之称。

现在,人们每天如潮水般地从天安门进入故宫参观,但在过去,这个门却非一般人能进。即使是被皇帝恩准觐见的高官、使节,要到达皇帝端坐的宫殿,还要从这个门再跨过一道又一道的门。

北京风情·北京的城门和牌楼

两千年多年前的周代制定了“天子之门”的礼仪,规定宫室的门要有五重。历代皇帝将周礼继承下来,直到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两个王朝,明朝和清朝仍然保持着这种“天子之门”的礼仪。这也就使得从皇城进入皇宫,要经过五道门。在广场最南端的大明门,有远的意境;天安门与天相连,有大的意境;端门在天安门后面,有藏的意境;午门是皇权的象征,表示治理天下;太和门在皇宫正殿前,是最讲礼仪之处,有文明的含义。

33岁的韩超是北京道教协会常务理事,在一段保留下来的老北京城墙遗址上,这位年轻的道士以自己的方式,延续着古老的城墙文化。

在许多人看来,道家学说过于玄奥,无极、太极、阴阳八卦,这些充满东方神秘色彩的宇宙观,在构成道教教义的同时,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京城的城门,可以说是依据阴阳学说来确定方位并且命名的。南为阳面,代表太阳,以红色大鸟象征,因此正门开在南面,又称朱雀门;北属阴面,代表太阴,以龟蛇相交的玄武表示,后门开在北面,又称玄武门;东面象征生命,以青龙表示;西面象征死神或战争,以白虎表示。表现在建筑上便是左文右武,北京内城南垣的三个门,正阳门居中,左崇文,右宣武;紫禁城午门内,左有文华殿,右有武英殿;宫城的左右长安门,左为龙门,右为虎门。

对热衷于象征和隐喻的文人来说,城门的学问简直可以构成文化学的一个分支,但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普通人,他们对城门的了解,更多的是功能上的分工。

北京人十分喜爱这种京味儿十足的语言艺术。从相声中我们发现了西直门的特殊功能,走水车,为皇宫送水。

事实上,北京的每一个城门都有不同的功能。崇文门被称为“税门”,从明代开始就是税收管理部门所在地。清代处决犯人多在宣武门外菜市口执行,所以宣武门是行刑送葬必经之门,被称为“刑门”。阜城门对着西山,西山有煤矿,骆驼运煤进阜城门,这个门就称“煤门”。西直门对着玉泉山,玉泉山水质甘甜,每天天不亮,给皇宫运水的大马车进西直门,这个门称“水门”。朝阳门是经大运河运粮进京城的主要城门,门内多粮仓,所以朝阳门有“粮门”之称。京城所用青砖多来自山东,经运河水运,抵达东直门,东直门又称“砖瓦门”。

北京城门中存留至今的不多,德胜门是其中之一。它是北城的一座城门,从名字可知,出门打胜仗,以威德治天下,所以这个门是“出兵之门”,也称“兵门”。北城的另一座门叫安定门,得胜回朝的军队要走这个门,称“进兵门”。

20世纪20年代,一位名叫奥斯伍尔德 .喜仁龙的瑞典学者来到北京,他对这座古都的城门与城墙进行系统考察后,写了一本书。在书中他是这样描绘北京城门的:

如果我们把它(北京城)比作一个巨人的身躯,城门好像巨人的嘴,其呼吸和说话皆经由此道,全城的生活脉搏都集中在城门处。在城门处你可以感受到全城的脉搏,以至全城的生命和意志通过这条狭道流动着,这种搏动,赋予北京这一极其复杂的有机体以生命和运动的节奏。

北京的居民喜欢古老的气息,500多年前的老城门,让他们的思绪游走于现实与历史之间。在这里,他们享受现代生活的乐趣,也品味过去生活的韵味。

老北京人几乎都有数着城墙上的青砖,一步步顺着城门上学的记忆。张先得无法忘记小时候他随父亲出城采蘑菇的情景,从高大的城门下穿过,仰视着满是绣迹的铁皮城门;还有他和小伙伴上城墙玩耍的情景,雨燕在城楼里翻飞,城楼顶上长满荒草,到处弥漫着古朴和神秘的情调。

在各式各样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包围下,这座城楼从容地耸立着,厚重与沧桑的气息,让每一个走近它的人都不得不沉静。凝视这如历史肌肤般的青色砖墙,现代化的喧嚣和浮躁,便会被轻轻拂去,心头荡漾起一种醇厚和一种幽深的感觉。

北京风情·北京的城门和牌楼

在很多场合,华表似乎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标志。

它用一种被称作汉白玉的优质石头雕刻而成,柱身上盘绕一条巨龙,周围布满云纹,给人以巨龙正昂首遨游太空的感觉。

柱上端两翼,一边圆代表太阳,一边长代表月亮,表示高高的华表与天上的日月相接,所以这个横板又叫日月板。

在封建社会的中国,皇权至高无上,没有人敢对皇帝说三道四,但为什么可以在华表上对皇帝进行告诫和规劝呢?

华表顶端有一只像犬又像狮子的动物,名叫犼,是传说的一种神兽,天安门的前面和背面各有一对华表,背面华表上的“犼”面朝北,叫“望君出”,据说是告诫皇帝不要久居宫廷闭门不出,要经常到民间去体察一下疾苦;前面华表上的“犼”面朝南,叫“望君归”,是告诫皇帝不要沉湎于寻欢作乐的放浪,要早日回宫,主理朝政。

据说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居住在都城的居民仍享有这种权利,居民区里都会有一公共房屋,叫做“弹室”,弹室门前竖有两根木杆,上斜插一短横梁,供居民挂举报信或弹劾表。这两个木杆也叫“表木”。

表木的发展后来出现了两条线索,一条由木柱逐渐变成石柱,精雕细刻,越来越华美,功能也从最开始挂意见的表,变成了一种标志或装饰,天安门前的华表就属于这类;另一条是两根表木的横杆搭在一起,形成一种门的形状,这又是牌坊和牌楼的起源。

牌坊在最初的时候,是街坊的大门。街坊是中国古代城市管理的一种方式,也就是按照街道的经纬排列,把城区划分成若干里坊,居民在里坊居住并接受管理。每个坊是封闭的,坊前有栅栏和木门。

古代中国人讲究门的装饰,常常在通道的两侧建起高高的楼阁,既便于远观,又作醒目的标志,这种建筑叫做阙。坊门吸收阙的建筑元素,就出现了楼檐等装饰,再结合表木的功能,门上题字、挂匾,于是坊门就成了一种既标识地域,又张榜业绩、表彰功臣的特殊建筑。里坊制度消失后,坊门不仅继续存在,而且独立出来,形成了至今仍深受中国人喜爱的牌坊和牌楼。

过去的北京,内城九个城门前后都有这种牌楼,有人曾说,少了牌楼的映衬,北京的城门就不是一个完整的景观。

正阳门牌楼是至今仍保留着的城门牌楼,它也是北京城跨街牌楼中最高大、最壮美的一座。

旧时的正阳门牌楼是木质的,六根木柱五开间,立柱穿过楼檐直冲蓝天,是典型的“冲天柱式”。如今的牌楼经过重修,虽然也是五开间,但立柱悬在空中,柱头下面缀有含苞欲放的垂莲,这就是“垂花式”。这种造型的牌楼,占天不占地,很适合建在宽阔的街道或马路。面阔五开间的牌楼在北京乃至全国的牌楼中并不多见,因此正阳门牌楼直接被人们称作“五牌楼”。除了五牌楼,北京还有两个四牌楼。

老北京人都还记得,以前在皇城东西两侧的繁华街市,十字路口的四个方向都立有四柱三门冲天式的大牌楼。东市的四座牌楼分别叫“思诚坊”、“仁寿坊”、“保大坊”、“照明坊”,西市的四座牌楼,南北朝向的两座上面书写着“大市街”,东边的一座叫“行仁”,西边的一座叫“履义”。

这八座牌楼都是大红的柱子,金色琉璃瓦的楼檐,横坊上用蓝色和绿色描绘着绚丽的图案,中间嵌有额匾,牌楼下商铺林立、货物琳琅,人头攒动,车水马龙,形成北京城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

而这两处街市也被京城里的人直接叫成东四牌楼和西四牌楼。直到今天,东四和西四仍是这里的地名。

东单、西单的地名也来自曾经伫立于这里的牌楼。与东四、西四不同的是,这里的牌楼不是四个,而是一个,它们分别立在路的南端,与东西长安街上的另外两座牌楼,遥遥相映,争辉斗艳。由于牌楼是单个,这两处也就叫东单和西单

至少在50年前,北京城内的各个重要街区中心、各条马路的重要路段,几乎都立有牌楼,它们或起标志作用,或表示纪念意义,构成了北京古城的重要景观。而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建筑,交通快速发展,踞于马路中心的牌楼自然成了交通的障碍,于是它们被一座座拆除了,目前只有成贤街上的这四座牌楼,还保留着跨街的形状和古色古香的风貌。

这条幽静的街道,由于有明清两代皇家最高学府和儒家学说创立者孔子的庙宇,被视为圣地,所有人在这里都要下马,车辆就更不能通行了。也许正因为如此,在那些跨街的高大牌楼被拆除后,这几座秀巧的牌楼却神奇地被保存到今天。

我们可以静静地欣赏它们,可以从这些智慧、精美的构件中,想象那些消失了的辉煌。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城内知名的牌楼曾有300多座,经数百年的风雨剥蚀和人为的拆除,至今仍存的还有100多座,它们大部分集中在皇家宫殿、园林、祭坛、寺庙和陵寝周边。

牌楼的构造是有定式的,立柱为主要构件,下面有夹杆石和石箍,以保持稳固;立柱两侧一般安有戗杆,支撑立柱以保持平衡;横在立柱上的木板叫“梁坊”,用来描绘图案、题字、挂匾。为了减少风的阻力,坊板的一些部位被镂空,叫花板,立柱与梁坊连接处还有一些小构件,叫云墩雀替,它们往往被雕琢成艺术形态,在起支撑作用的同时也点缀着高大的牌楼。在总体形象中,顶楼的造型和数量,往往决定着牌楼的规格和等级。

雍和宫曾是清朝雍正皇帝的居所,与皇宫规格相同,这座牌楼有九个四面坡的庑殿顶;

北京风情·北京的城门和牌楼

颐和园是皇苑行宫,且主要为皇太后居住,排云殿前的这座牌楼只有七个庑殿顶;

北海是皇家园林,琼华岛下的牌楼用了三个两侧一半直一半坡的歇山顶;

尽管都是金色琉璃顶,梁方也是贴金的彩画,但由于楼的数量和造型不同,这几座牌楼的规格就有了明显的区分。

北京风情·北京的城门和牌楼

作为皇家建筑群的配属性或装饰性建筑,牌楼一般采用官式的规范做法,但也有例外。过去在景山前街有一座皇家道观,叫大高玄殿,这座建筑有着与故宫角楼一样的顶,层叠交错的檐脊,显得格外绮丽华美,与此呼应的三座牌楼,成品字形围在殿前。据说这里是大臣们演习礼仪、学习规矩的地方,也是训练宫女的场所。三座高大的牌楼傲然挺立,竟然没有一根戗杆。木结构的牌楼本来就很单薄,再加上高度,没有戗杆怎么保持平衡?

“大高玄殿的牌楼——无依无靠”,这句话成了北京著名的谚语,而这无依无靠的牌楼如今被迁移到一个特殊的地方。这里是中国执政党的最高学府,传统的美德也是新时期执政者所汲取的营养。

颐和园从大门外的这座牌楼算起,里外共有牌楼18座,这还不算后山仿商业街上的那些门脸牌楼。各式各样的牌楼与依山傍水的古建筑一起,表达出不同的意境。

昆明湖中心的岛上,有一座灵雨祠,它的南面和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牌楼,东面牌楼上题字“凌霄”、“映日”,意思是清晨的高空,被红日映照;南面牌楼上题字“虹彩”、“澄霁”,意思是雨后出现了瑰丽的彩虹,天上的云霁被染成桔黄色;西面牌楼的题字“镜月”、“绮霞”,意思是晚霞如绮丽的绸缎,湖水如镜映出明月。这三座牌楼上的题字概括了昆明湖从早到晚的不同景致。

谐趣园的知鱼桥牌楼,出自一个典故。2000多年前,中国有一位思想家叫庄子,一次他和朋友惠子在濠梁游玩,看到鱼在水中游来游去,庄子说,鱼这么自在,是鱼的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快乐?庄子回答,你不是我,你又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段玄妙的对话,意思是说环境会影响人的心境。

知鱼桥牌楼的额坊、立柱上刻满了诗词和楹联,这些文字一方面描述了周围的景致,一方面也营造了一种引导人们心境的氛围。远看归巢的飞鸟,近看新生的蒲草,抬眼是金光潋滟的水面,低头聆听风吹水动击打石头的声音,有声有色,亦动亦静,这不正是中国造园家追求的清净无为、融入自然的意境吗?

北海的牌楼大大小小有20座,其中又以桥牌楼最有特点。所谓桥牌楼就是立在桥两侧的牌楼,过去北京城内外,凡有桥的地方,大都在两边立牌楼。然而就像那些跨街牌楼不断被拆除一样,交通要道上的桥牌楼现在难觅踪影了,只有在车辆无法进入的园林或僻远的乡野,还保存有桥牌楼,而北海的桥牌楼不仅集中,而且典型

韩昌凯的父亲是一位工匠,参加过北京多处牌楼的修建。从小受父亲影响的韩昌凯,用了20年时间寻访北京的每一座牌楼。在他的记录中,颐和园和北海的牌楼最多也最漂亮,因为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它们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诗情画意。

涉山桥牌楼,三层大额坊,顶上有花罩垂花,在牌楼中是独一无二的。

由于桥牌楼的先声夺人,走上石桥便有入仙境的感觉。在五彩牌楼的烘托下,白塔的身影更加鲜明。

涉山桥后面的四个小牌楼,最值得看的是檐下斗拱。斗拱是中国古典建筑中最迷人的构件,且不说它上下没有一根铁钉,就说这层层相叠的组合就足以让人眼花缭乱,更何况这组合绝不零乱,甚至可以同任何一件艺术品媲美。它托起远远伸出的屋檐,使它们像鸟的翅膀一样,充满动感。

由于牌楼的装饰性更强,斗拱的造型也更丰富多彩,艺术性更高。对中国古代建筑感兴趣的人,惊叹斗拱的美丽与智慧,但斗拱一般都在高耸的房檐处,人们很难抵近去观察,总少不了一些遗憾。而这四个小牌楼不同,它们没有那么高大,如意形的斗拱就在眼前,就像盛开的花朵,让你大饱眼福。

严格地说,中国传统牌楼应该是木制的,木头轻巧,便于搭建,也便于描绘雕刻图案。但木头毕竟不能抵御风吹日晒的侵蚀,时间一长就损毁了。为了保持长久,特别是那些有纪念意义的牌楼,为流芳千古,就改用石或砖料来搭建。

石制的牌楼在北京也为数不少,最有代表性的是十三陵神道上的巨石牌楼,它有六柱五间十一楼,构件全部用整块汉白玉,每块至少也有十几吨。楼顶为单层的四坡庑殿顶,檐下雕刻着斗拱,额坊上雕刻精美飘逸的云纹,夹杆石上下雕满了各种瑞兽。在浮雕的深处还隐约可见彩绘的痕迹,可想当初这是怎样一座巍峨壮观而又色彩斑斓的建筑。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个皇帝的陵寝,除了皇帝,谁又能拥有如此气派呢?

中国的琉璃工艺在公元6世纪时趋于成熟,并开始用于建筑。到明清两代,琉璃制品发展到顶峰,皇家建筑的楼顶几乎都用琉璃,一些与皇家有关的牌楼,也用精美的琉璃镶嵌。

北京最大的琉璃牌楼要属东岳庙的牌楼了。东岳是泰山的别称,明朝以前,中国的历代皇帝都要到泰山举行祭天的封禅大典。明朝建立后,为了减少劳师远行,将在泰山祭天的仪式改在京城举行,不仅在南郊修建天坛,而且精修东岳庙。庙中的这座大牌楼满身镶嵌黄绿相间的琉璃,灿烂夺目。

这座五彩琉璃牌楼建于1780年,是清朝皇帝为迎接西藏班禅而建的,立在香山“宗镜大昭”庙前。三间七楼二十多米长,坊前四座汉白玉八角石墩,既有汉族的皇家气派,又有藏族的宗教神韵,十分壮观迷人。

琉璃牌楼的材质主要是砖,在砖砌的墙面上,用红绿相间的琉璃拼贴出柱子和梁坊,组成梁坊上的彩画,牌楼顶上的斗拱,屋顶、屋脊上的小兽全部用琉璃制作,柱子间的墙面刷红色,门洞上用白色石头砌出边沿,在红墙的映衬下,白黄绿三色对比,加上琉璃的光泽,浑厚的牌楼减少了笨拙之感而显得光彩夺目。

在中国的乡村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牌坊群,牌坊上的题字表明,它们是表彰某些人或某些事迹的。乐善好施、孝敬长辈、持守贞节,一直被中国人视为美德,这些造型优美,题字秀雅的牌坊,就是对这种美德的表彰。与现代的纪念碑一样,牌坊在中国古代也是一种纪念性的建筑物。享有立牌坊的待遇,对中国人来说是极其荣耀的,因为这意味着可以名垂千古。

然而立牌坊毕竟只是少数人享有的尊荣,造型华美、色彩艳丽的牌楼,由于受到大众的喜爱,民间多用于商家、店铺的门脸儿。颐和园后山的苏州街是仿照江南水乡市井生活建造的,虽然是供皇室人员游玩享乐的,但它集中了民间的精华,而且还原得很真实,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明清时期街市的风情。

景德坊牌楼是北京的跨街牌楼中造型最好、雕刻最精致的一座,它曾经座落在阜城门内历代帝王庙前。在老北京人的记忆中,景德坊牌楼,与雄伟的阜城门城楼相映成趣,每当傍晚,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映在城楼和牌楼上,像一幅极有诗意的画卷。

上个世纪50年代初,为了打通北京城东西的主干道,景德坊牌楼被拆除了。对这座古代智慧的杰作怀有无限惋惜之情的人们,并没有把它当废弃物毁掉,在拆除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整体分解,花板、斗拱等基本构件都得以保留下来。50多年后人们把景德坊牌楼遗存的构件拿出来进行组接,于是,这座京城最美丽的牌楼又屹立起来,它连接着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