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扶风——时光里的绛帐

2020-03-08 08:30:08旅游攻略
一去那的时候,我带着万般的疑惑和幻想。这是关中平原上一个十分普通的小镇。绛帐,这个让人思绪斐然的词,瞬间穿梭脑海。那些时光里蕴藏的万千故事,划过岁月的尽头,任路边的风景涟漪,也无法让我联想到它会与一代大儒有着丝毫的联系。

去那的时候,我带着万般的疑惑和幻想。这是关中平原上一个十分普通的小镇。

绛帐,这个让人思绪斐然的词,瞬间穿梭脑海。那些时光里蕴藏的万千故事,划过岁月的尽头,任路边的风景涟漪,也无法让我联想到它会与一代大儒有着丝毫的联系。太白山矗立眼前,直插云霄,千百年来白雪皑皑,用它伟岸的身躯诠释着这座古镇的沧桑与亘古。渭河,如一条玉带,环绕着古镇的腰际,见证了千年历史车轮辗转的轨迹。

我是徒步到这块被历史遗忘的土地上的。

那天是个晴朗的天,视野格外的清晰。我沿着史书记载的踪迹寻觅那座高丈许的古台。经人指引沿路西行,一座高大的土台便跃然于眼前。荒芜,杂草丛生,废弃的砖垛堆积。向导说,这便是老人口中相传的绛帐台。我无法相信,这是当年马融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讲经的那个绛帐台么?穿过历史的蛩音,我仿佛听到一千余年之前那些正襟危坐的学子们朗朗的诵书之声。马融一袭长袍,独坐高台,髯须飞舞。那是何等的气派和威武!时光飞逝,而如今,却是一片纯粹的孤寂,孤寂的无人问津。“野寺山冈古洞纡,人传曾是马融居;地深只隔秦人树,岁久仍藏禹穴书。绀宇钟连清梵寂,碧萝烟袅绛纱虚;当年借问横经者,前列生徒孰启予。”这是明代御史王纶拜谒绛帐台的诗。它透彻着一股悲怆的孤寂。王纶看到的绛帐台和我眼中的一样残败,那是文人内心一种无尽的灼伤与挣扎。因此,王纶的心是悲凉的,和我的心情一般。

揭开历史的迷雾,我们一路走着去寻觅曾经的那份未知和疑惑吧。

扶风——时光里的绛帐

公元149年,年过古稀、髡徒朔方的马融罢官回到故乡。他定是看穿了权贵们的勾心斗角,厌倦了朝廷的血雨腥风。奔波一世,也掩不住对故乡无尽的情思。于是,他开始了绛帐传薪、授业解惑的教育生涯。这是这位老人耄耋之年最后的夙愿。为官数年,即便再功绩卓越,也躲不过死亡二字,让学问流传,让历史铭记,这才是一代大儒生命的既定,那是经过人生大起大落之后最彻底的领悟。历史明澈,掩映不住岁月无尽的情怀,那一幕幕久远的情形又重现眼前。卢植来了,郑玄也来了。举国上下听闻马融大名的人都涌动而来了。从而,关中道上一缕缕疾驰的尘土飞扬,笼罩东汉帝国西部的天空。他们头顶太白,足踏黄土,听渭水潺潺,与天空一体,与大地浑然,与自然和谐。这是一个无尽而高深的境界!数千名弟子于田野中一字排开,手握书卷。马融独坐高台,施绛纱帐,听卢植领诵经书。朗朗的书声,伴随着时光的足迹,久久回响在这片浩瀚的沃土中,让历史回眸,让世人畅想。即便列女琴瑟,也阻挡不了一代大儒内心的淡定与超然。他在时光的倒影中,看到了五千年的湛蓝天空,看到了岁月的刀光剑影,看到了历史的苍白和凄凉,甚至看到了龙钟老态的自己。生命的渺小,顿时被天地宏宇的浩瀚对比的苍白无力。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此刻竟潸然落泪了,人世间再多的纷争,也挡不过时光的刀割。他心里明白:看穿世间万物,洞察诸多人情,留存的只有桃李天下的美誉和博文熟识的书卷。人生本来就是一条河,只是在流淌过程中欣赏的风景不同罢了,有盆地,有山谷,有平原,有草地……我们内心能领略到的,是那份对生命真谛的感悟。

我在这个黄土的台上遥望,远处那棵苍葱的古槐,难道因马融一千八百年前的那滴泪水,竟如此挺拔遒劲。风微微袭来,叶子随风而动。耳边盈盈窸窣,犹如那久远的诵读书声。我的步子轻盈,循声寻觅,眼前充盈的,是一片荒芜的寂静和太白山的浩瀚苍茫。

世人说,缘必有因,万事总有一丝联系。不知道马融当年是如何看中这样的地方施绛纱帐的。凋敝的村落之畔,千年之后留存的是一座学校。当年诵读经书的文人也换成了一批批可爱的莘莘学子。这是偶然还是注定,我无法解释。这是马融的故乡,那种与生俱来的望乡情结,纵然遥隔万里,也无法阻止这样浓烈的迫切,尤其是在他年迈的时候。时光倒流,六十年前,那个聪慧的少年,从这里起步,到京兆终南拜师挚恂。从此,他便游离天涯,开始了波澜起伏的人生。

扶风贵公子,早岁伴山家。

吹笛堕秋叶,读书随晓鸦。

业成心自叛,学苦我长嗟。

扶风——时光里的绛帐

石室非人住,穷山雪似沙。

——宋•苏辙《和子瞻三游南山》

这是苏辙写的关于马融的诗。有人说,挚恂高尚的情操成就了马融的大慧,从而使得他名扬千古,而挚恂却是被历史埋没的。这样的说法不无道理。但民间相传的,竟是因为挚恂的女儿(马融的妻子)才学广溢使得自恃少年聪明的马融心存羞愧,从而居石室十年奋发学习,博览群书,最终成为一代大儒。而从苏澈的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马融其实是非常刻苦的。“读书随晓鸦,” 一个心存梦想的青年,倘若没有坚持到底的追求精神,大致也不会成功。

马融石室后来成为一处绝妙的人文景点,让诸多的后世文人慕名而来观摩。先是白居易,他是第一个到马融石室的文人。仙游寺的豁达和马融石室的灵气,让他成就了被世人传颂的《长恨歌》。而后,又是苏轼。年少轻狂的苏轼才华横溢,目空一切。他游览了仙游寺,看了马融当年的读书石洞,回到凤翔后,写了这样一首诗。

未应将军聘,初従季直游。

绛纱生不识,苍石尚能留。

扶风——时光里的绛帐

岂害依梁冀,何须困李侯。

吾诗慎勿刻,猿鹤为君羞。

——宋•苏轼《马融石室》

苏轼怀疑马融的人品。这是他泛读范晔《后汉书》的结果。历史中真实的马融如何,我们无法探寻究竟。《后汉书》中记载的,只是范晔个人给予马融的评价。而我们透过历史看到的,是那个风华正茂的少年,点一盏油灯,于仙游寺旁的石室中阅书诵经的感人画面。这副画面,镌刻在马融一生中,也镌刻在历史的氤氲中。他在那里读了多少书,没人知道,可能是学富五车,也许是读破万卷。年轻的苏轼仅是如此短暂的一瞥,怎能明晓这位东汉大儒内心的真谛与人格的魅力,这是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结论。因此,苏轼内心是狭隘的,狭隘的竟心存妒忌。

一阵悠扬的笛声,飘渺而至。我在乡间寻找,一个须发苍白的老者,独坐在田间的树下吹笛。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空灵玄幻的笛声,忽远忽近,跨越时空。这是历史遗存的那份智慧,还是岁月殆尽的光芒,我疑惑万分。当秦人身躯里流淌的那股特有的鲜血汩动时,我突然好似听到马融当年《长笛赋》的优美旋律,穿过时光的长河,贯穿于我脉动的血液中。

我憧憬绛帐这个美丽的名字。它有诗一般的味道,让历史回味,让世人陶醉。

1911年,这是让华夏子孙刻骨铭记的一年。

一个扎着长辫的十五岁少年。他和我一样,带着万般的幻想和疑惑只身来到这座高台。那棵苍葱的古槐依旧挺拔。他凝视许久,却不曾寻觅到马融讲经之后留存的残片遗风,也没有听到那空灵的长笛之音。老人们口中相谈的传薪之地,已随着历史的漫漶化为灰烬。而关中大地,沉浸在军阀混战之中。少年内心灼伤,满腔洋溢的青春的梦想。随着辛亥革命的成功,于是,他和马融一样,也从这里起步,开始了生命中最有意义的历程。

这个少年叫罗集谊。他是绛帐西街人。

他先是读私塾,而后到西安求学,后考上清华学堂学习,再赴日本留学攻读经济学和国际法律。这似乎是那个年代所有有为青年奋发读书,精忠报国的唯一途径。当民众自身崛起和醒悟的时候才能拯救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大声疾呼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罗集谊也是在这样呼喊的热潮中走进了清华学堂。清华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先进的思潮熏陶渐染着他以后的人生。罗集谊知道,他渺小的身躯中流淌着马融殷红而沸腾的血液,他不能让这位祖先蒙羞,像被那个后世文人耻笑一样。1921年,罗集谊毕业被派往中国驻韩国领事馆工作,而后又出任中国驻日本领事馆领事。与其说这是罗集谊人生轨迹辉煌的开始,倒不如说这是历史特别给予他的一次机遇。

扶风——时光里的绛帐

滚滚历史长河,承载着无尽的哀伤。当日本列强在华夏大地烧杀抢掠数年后无条件投降的时刻,罗集谊接受了他人生中最为神圣的使命——作为远东法庭大法官梅汝璈的第一秘书,为受到日本侵略者残害的中国以及亚太地区人民伸张正义。在长达两年半的审判中,梅汝璈和罗集谊他们殚精竭虑、艰苦努力,克服种种困难,与其他国家的法官和检察官共同合作,将东条英机、坂垣征四郎等七人犯下累累罪行、欠下无数血债的甲级战犯送上了绞刑架。“这是中国抗日战争最为彻底的胜利”,也是罗集谊一生之中最为彻底的胜利。那一刻,他遥望故乡,遥望那棵苍葱的古槐旁的高台,一阵无尽的喜悦洋溢全身。他知道,正义战胜了邪恶,这都是源于一千多年之前那位大儒同乡“绛纱坐帐谈名理”的遗风遗韵。

我依旧在乡间踱步。一个少年雀跃至前。他先是攀上那棵遒劲的古槐,而后又躲进废弃的砖垛。历史犹如这个孩童的游戏,让你琢磨不透他的脚步。少年上前问我,你在寻找什么?我先是一怔,而后顿悟。我说:“我在寻找影子,历史留存的影子。”他疑惑的看着我,自言自语道:“人有影子,树有影子,历史怎么会有影子!”这是一个十分趣味的疑问。或许数年之后,他会彻底明白,这里曾经是一代大儒马融传学讲经的旧地,也是一个见证民族正义大法官的诞生之地。

笛声悠远,划过千年的流逝。我忘记自己置身何处。凝望太白山,那是岁月深处的一份沧桑,风瘦了云霭,也带走了马融留下的尘埃。

时近黄昏,猩红的夕阳染尽西边,仿佛岁月痛楚的伤疤。我依旧在这块土地行走。“天涯流水情何极,悲沈约宽带,马融怨笛。”多么让人悸动的诗句。

在这片光芒笼罩下的热土,曾经有多少文人挥笔疾舞,又有多少志士写诗作赋,来悼念这位早已作古的伟大学者。当陇海线上疾驰的火车呼啸而过,我看到云间一抹玉带,镶嵌在碧蓝的天空。它好似缠绕着历史,也缠绕着我的脚步,沉重,永无止境,在时光的琐碎中

绛帐,这个蕴藏着光辉与肃穆的名字,将和这块土地永远的融和,镌刻在时光的倒影中,坚定而挺拔,犹如那棵苍老的中国龙槐一般。而后,又风雨千年。

作者简介:

扶小风,原名李宇飞,生于1981年,陕西扶风人。著有长篇小说《左年》《溈川笔记》,散文散见《延河》《青海湖》《散文世界》《秦岭文学》等刊物;另有作品入选《盛开年选·2013散文卷》《中国最美散文》《齐鲁文学作品年展(2014)》等文集;2014年获第二届孙犁文学奖,2015年获第二十四届全国孙犁散文奖,2016年获第四届柳青文学奖,第七届冰心散文奖。

来源:广广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