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民族民俗博物馆里赏苗饰,多彩贵州让33家全国媒体惊叹不已

2020-03-06 16:42:35旅游攻略
苗族没有文字却有文化,他们穿在身上的服饰就是一部史书,他们的舞蹈每一步都是曾经走过的足迹……10月18日上午,贵阳市第十届旅发大会媒体推介活动在白云区火热进行,作为本次活动第一站,33家省外媒体记者首先来到贵州民族民俗博物馆参观苗族服饰,了解贵州多彩的民族文化,同时欣赏了蓬莱地戏

苗族没有文字却有文化,他们穿在身上的服饰就是一部史书,他们的舞蹈每一步都是曾经走过的足迹……

10月18日上午,贵阳市第十届旅发大会媒体推介活动在白云区火热进行,作为本次活动第一站,33家省外媒体记者首先来到贵州民族民俗博物馆参观苗族服饰,了解贵州多彩的民族文化,同时欣赏了蓬莱地戏《杨家将》和石龙苗族舞蹈《抢鼓棒》,不禁感慨贵州少数民族神秘古老的文化。

民族民俗博物馆里赏苗饰,多彩贵州让33家全国媒体惊叹不已

“实在是太美了!”在接触精美苗绣后,媒体朋友们发出赞叹声。

馆内绝大部分展品为我省著名收藏家曾宪阳先生提供,活动现场,由曾是《贵州画报》记者、曾宪阳女儿曾丽向媒体记者们介绍了苗疆地域简单快乐的密码:

贵州是苗族最大的聚居地,由于苗族没有形成可通读的文字,用刺绣的方式表达宇宙万物诞生的秘密和哲学道理。黔东南一带的苗族人认为蝴蝶是万物的始祖,蝴蝶和鸟的组合讲的是关于创世的故事。万字纹讲的是世间运行的规律,蕴藏一个个玄机。

“绣得好,才会嫁得好,绣功好坏是考验绣娘本领的一个标准,就好像今天我们考硕士、博士一样。”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从事苗绣,让曾丽感到欣慰。

民族民俗博物馆里赏苗饰,多彩贵州让33家全国媒体惊叹不已

据曾丽介绍,从2007年开馆到现在先后接待了各行各业的人士,其中包括设计界顶级设计师黑川雅之等国内外知名人士。今年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大屏亮相了苗绣作品,苗绣图案蕴藏的人类基因密码迷倒了众人。

内蒙古晨报记者张冰洁第一个提问。

民族民俗博物馆里赏苗饰,多彩贵州让33家全国媒体惊叹不已

她问曾丽第一次看绣片是什么时候。

曾丽回答说:“我是1976年第一次看到绣片,父亲花了2元钱买来一块绣片。那时候我还小,刚开始我是很抵触的,觉得父亲很奇怪,为什么会喜欢女生的衣服,后来渐渐觉得这个服饰很精美,传播苗族文化很有意义。”

齐鲁晚报总编室编辑许建立拿着手机翻看京东网上的一款绣了苗族圆圈图案的深蓝色土布包高兴地说:“我终于找到文化源头了!”原来,这个图案来源于苗族对生殖的崇拜。

看完苗绣,感兴趣的媒体记者们拿出手机要求加曾丽为好友,他们说早就在微博上关注了她,如今见到本人倍感亲切。

之后,媒体采访团欣赏了蓬莱地戏《杨家将》和石龙苗族舞蹈《抢鼓棒》。头戴面具,身着黄绿服饰的演员手持红仗两两对舞;随后身着金色方框图案长袖上衣,下着蓝色线条裙的四印苗族表演石龙苗族舞蹈《抢鼓棒》,芦笙手边吹奏边争抢鼓手的鼓棒,芦笙和鼓声交替不断,似乎在隔着时空和历史对话。

看完表演后,媒体记者们意犹未尽,围住四印苗族非遗文化传承人王德学进行采访,和苗族同胞合影留念,多彩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让他们赞叹不已。

民族民俗博物馆里赏苗饰,多彩贵州让33家全国媒体惊叹不已

背景资料:

贵州民族民俗博物馆位于风景优美的白云公园绿漪湖畔,距贵阳市区约15公里,占地面积2831平方米,楼高三层,7个展厅,展出面积2450平方米,是目前贵州省唯一的一座展示全省丰富多彩、历史悠久的民族民俗文化的场馆。

展馆目前展出主题为“贵州非物质文化展”,绝大部分展品为我省著名收藏家曾宪阳先生提供的贵州少数民族古老的传统服饰及生产、生活用品,包括清代至民国时期的苗族各种刺绣服饰、银饰精品及明代到清末时期的铜鼓等。

《杨家将》是蓬莱地戏的主要戏目。相传杨家将后人征南时,与当地苗族首领山王相处和睦并结为弟兄,生死相依,共谋家园兴胜,福泽子孙后代。祭山王既是祭祀祖先们的生死情谊,也希望祖先保佑一方平安。

随着时代变迁,蓬莱地戏已从最初的祈福、驱邪降魔转变为传承传统民族文化、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2007年,蓬莱地戏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族舞蹈《抢鼓棒》是在白云区石龙村苗族群众中每隔十三年举行一次的杀牛祭祖活动《艾蒿干勾》中亮相,是“岱眊”族人以“击鼓、吹笙”来祈愿多子多孙的目的。

在舞蹈中,击鼓者用鼓捧“逗”和“耍”芦笙手。人们视抢到鼓棒为吉利,以自己击鼓来祈愿多子多孙。吹笙者们尤其是未婚和无子女的已婚芦笙手们都争先抢鼓棒,整个舞蹈的情绪活跃,场面热闹而激烈。

不管双方的争夺怎样激烈,芦笙的音乐和鼓的敲击声都不能中断。苗族舞蹈抢鼓棒在今年被列入贵州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都市新闻

记者 杨郦晶

编辑 高琴

校对 郝梦

编审 廖波 周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