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千村档案」周恩来总理签名表彰的村庄——方宅村

2020-02-16 09:48:17旅游攻略
来源: 仙居县档案馆 题记/Preface方宅古村位于仙居西部、永安溪上游,距县城约40公里的狭长盆地中,四面环山,西与缙云紧接,地形西高东低,境内山峦叠嶂,峰峦锦绣。南有白马山、平头沿岗,西有十大尖,北有大炮尖等山峰。永安溪流经东面,方宅港贯穿其中,两水汇合于下岸,溪流湍急。

来源: 仙居县档案馆

「千村档案」周恩来总理签名表彰的村庄——方宅村

题记/Preface

方宅古村位于仙居西部、永安溪上游,距县城约40公里的狭长盆地中,四面环山,西与缙云紧接,地形西高东低,境内山峦叠嶂,峰峦锦绣。南有白马山、平头沿岗,西有十大尖,北有大炮尖等山峰。永安溪流经东面,方宅港贯穿其中,两水汇合于下岸,溪流湍急。山地占93.6%,水田占5%,旱地占1.4%。

方宅村航拍全景

方宅村党群服务中心 文化礼堂 游客中心

村庄历史/ Histroy

方宅村始建于元皇庆二年(1313年),原名为金家村,古称“厚洋”,方宅之名,已见于《光绪仙居县志》,因该村祖居姓方故而得名。明代时,属于遂宁乡,清代时属三都。民国时方宅属于莲台乡,是乡行政驻地,属横溪区。解放初属方宅乡。1958年,仙居以区建社,建为方宅管理区,属横溪人民公社。1961年公社体制下放,建为人民公社,因驻地在方宅村,故称方宅人民公社。1969年与湫山、杨岸两公社合并,称湫山人民公社。1973年分出,仍称方宅人民公社。方宅是新中国成立前我县游击活动区。1942年,方宅、芭蕉坑、大坑等地便发展了地下党员,组织武装斗争,由于这里地处四山之门,溪流之口,自古就是交通必经之地,战争年代更成为战略要地,曾为老区的革命事业作出可贵贡献。

原乡政府办公楼

方宅古迹/Historical Relics

方宅村历史悠久,文化古迹处处可见,现存村落格局是清乾隆年间形成,比较完整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原貌。

传统民居四合院

修葺中的厅堂 为乾隆年间方相万建造

三台九门堂古民居

三台九门堂古民居,坐北朝南,分别为新屋里、旗杆里、上新屋,是方氏二十九世朝议大夫、文林郎方相万与其子方美香、方美琥一家的民居。三人各造一台,合并为三台九门堂。每台占地面积各为2002平方米、2002平方米、1300平方米,共有楼房48间。外观白墙黛瓦,墙上绘有精美的图案、诗歌及书法,青石门楼、前厅后堂、花厅鱼池坐落有序。天井用鹅卵石镶嵌,铺就成“五马回朝”等图案。弄堂互通,古宅山墙六页马头高翘,结构独特,气宇超凡;檐柱踞雄狮,栋桁飞百鸟,墙壁上有精美的砖雕,精雕细琢,栩栩如生。“外翰第”匾额赫然于门楼正中,门前两侧,六根吊斗旗杆石耸立两旁,尽显大家风范。新屋里古民居六页马头及屋檐下绘有人物、鸟兽、花草、鱼虫图案及诗词等。

新屋里古民居

六页马头

马头下绘有人物、鸟兽、花草、鱼虫等图案及诗词

墙壁上的砖雕

新屋里的花窗

屋檐下绘有人物、鸟兽、花草、鱼虫等图案及书法《兰亭序》

新屋里内庭上墙上的题词:松竹多秀

新屋里青石门楼上双狮挪球石雕

新屋里石雕门框

新屋里街墙上的砖雕

檐柱上的雕花牛腿

厅堂雕花架梁

新屋里雕花架梁

新屋里堂前门

新屋里内台西向小堂前门 六开门木质花窗

新屋里内台西向小堂前门

新屋里内台西向小堂前门雕花门腰板

新屋里内台木雕花窗

新屋里内台(里门堂)堂内上世纪50年代村扫盲班标语

门堂里晒着红薯条、油茶籽

古民居居民生活日常

保存完好的传统木锁

福民寺

福民寺始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清乾嘉年间,乡绅方相万组领族人重新修建庙宇。据《方氏宗谱》记载,福民堂在宋元时期就因佛堂所在,那时候已经有“福佑殿”一说。其大雄宝殿高峻雄伟,气势恢宏,廊檐相接,柱可合抱,二十多间厢房并列两侧,是附近村民祈福纳瑞的场所。对面古戏台雕栏画栋,几为西乡之最。方宅佛堂之所以称“福民堂”是方氏祖先认为上天有“参赞化育”之功,以“福德之心福民”。自寺建成后,除了“风不鸣条,雨成甘露,不虑旱魃,不患蟊贼,有福稼禾,禳凶除恼,有求必应”之外,还可以让“停车修士茶火有备,樵夫野老憩息有资……”。寺庙内供奉着如来佛祖、观音、十八罗汉等像,也供奉关羽、周仓。侧殿主位是陈十四娘娘极其结拜姐妹三奶夫人,还有方宅本地特有的、专门掌管祈雨的神祇“李、方、周”法师。所以,福民堂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神殿。2013年动工翻修,目前福民寺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坐东朝西,正殿大雄宝殿5间,高大宏伟,朱柱勾檐,气宇非凡。南北两厢10间,山门西面7间。古戏台刻画着上八仙过海、三国演义著名人物。

福民寺

镇安桥

镇安桥位于方宅村东面村头,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桥身长12米,宽1.5米,正中桥墩青石叠砌,自溪而上建造了300米沿溪景观带。村庄坐北朝南,南面是村民世代耕作的土地,东侧以前是所学校。以往村民外出田野劳动、孩童上学放学均必经此桥。自清代至今,人来人往,数次有村民不慎跌落桥下,均无损伤亡,镇安桥因此而得名。

鼎山堂牌匾

“鼎山堂”牌匾是南宋淳熙九年(1183)理学家朱熹来仙居拜会桐江书院创办人方斫时所题写,因书院之南有“三小山峙立其前,状如鼎足”,题写了“鼎山堂”3个大字。据同治九年(1870)三月,王魏胜《重建桐江书院记》载,在同治年间,旧桐江书院虽毁于战火,但“二额真迹犹存”,方宅今天尚保存“鼎山堂”牌匾之真迹。

古 树

方宅村还拥有许多珍贵的古树:古樟树、古黄柏和古桂花。古樟树位于方宅村龙头山村水口上,树龄约750年,直径达3米,高约15米,树冠约8米。这三类古树至今仍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树龄约750年的香樟树

千年油茶林

古油茶树

古黄柏

古桂花

方宅特产 / Local Product

方宅村盛产茶油,“方宅油茶”是此地一大特产,最早的油茶是从青田县一带移植而来的,据史料记载明朝万历年间就有栽培。方宅村古油茶树直径30公分,高4米,树冠4米×4米。年产茶子180斤,产油10斤,为远近闻名的“油茶王”。方宅村因为盛产茶油,质量又佳,被誉为“仙居油库”。1958年还曾受到国务院表彰,奖状由周恩来总理签名。1963年又因发展油茶受到国家林业部表彰。

1958年12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签名的奖状

1963年12月,林业部奖状

上世纪70年代方宅公社种植油茶

上世纪70年代方宅公社喜摘油茶

上世纪70年代方宅公社喜收油茶

油茶籽采摘季,门堂、路边晒满茶籽

茶农剥油茶籽

方宅民俗 / Folk Culture

方宅村至今广为流传着许许多多的民间传说故事,如“稠门案的传说”、“杨氏案的传说”。不仅如此,方宅村还拥有着舞板凳龙、捣年糕、击鼓乐、唱戏剧、编草鞋、踏水车、编担篮等传统技艺,经久不衰。

板凳龙舞于正月十五前后举行,当日全村村民家家户户供奉祭祀物品,迎接舞龙队伍,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板凳龙

水车

磨盘

担篮

方宅传说 / Lgends

方宅村,南面的白马山就是隐(叶)岩头、黄寮。相传当年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回来,小白龙在去东海时路过方宅,见这里山似灵仙,青云渺渺,把马身脱在这里,真身化成白龙腾空而去。因此,这里就叫白马山。因为,山为龙迹,所以,方宅村每每下雨,雨势都会从这里拔起。站在村口,可以看见左右两条溪水夹中间平原而后在福民堂处交汇东流。

方相万生于乾隆卒于嘉庆,是个有学问的乡绅。他在方宅建宇立祠堂庙、在金华、永康、壶镇多处造桥铺路,广布福德,泽被西乡。

相传嘉庆年间,壶镇吕氏想建造好溪大桥,因造好溪桥(今贤母桥,经改修后现在仍在通车)工程巨大,苦于筹资困难,路遇去金华收租受阻的方相万。晚餐,吕氏兄弟宴请了几个长老董事,准备商议造桥之事。兹事体大,大家推搡着谁也不敢上座。穿着粗布麻衣,穿着芒鞋的方相万慢吞吞走到首席,说,“你们那么客气,都不坐,那就我来坐这个位置好了。”长老们的嘴巴都张成了“O”型,他们有些恼怒,觉得这人不知轻重,是来搅局的——这之前他们谁的眼里都没有这个粗布麻衣其貌不显的人。“你知道这个位置意味着什么吗?”有人问道。方相万慷慨答道:“不就是造桥吗?我独造。”董事们面面相觑。经吕氏兄弟介绍才知道是仙居西乡首富文林郎方相万。知道此君平时朴素,但绝无戏言。后来,他们商定造桥所需粮食由方相万独立出资。造桥三年,桥长201米,高8米,宽8.7米,期间来方宅运粮捣米磨麦的雇工达上千人,洋砻磨4-5台。

相传家相万家的锅是宝贝,稻秆芯放到锅里油炸一下,拿出来就变成了油条。所以,尽管里头外面工程巨大,耗资无数,但他家的粮食却怎么吃也吃不完。他们家的酒缸也是宝器,有个雕花的小师傅发现他家的酒缸总是满,就在夜里偷偷把酒喝了,在浅下去的地方做了一个记号。结果,第二天起来一看,酒缸又满了回来。

方宅村民素有精诚团结,抵御外侮的大无畏精神。据传晚清期间,缙云稠门李氏和围居四周以羊(杨)栏自喻的杨氏,都曾借故聚众登门寻衅,赖先祖们率合族人,奋起抵抗,致使李、杨两家皆无法入庄,大败而归。

又如方宅抗捐,全县受益。1945年,仙居县长刘风为搜刮民脂民膏滥派火焰捐。方宅以方治體、方炳望为首挺身而出,以民告官。一面联络县内有识之士,联名上诉;一面不惜将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前门山林全部变卖,以作上省府告发之资。由于众怒难犯,终使刘风调离仙居。至今,方才仍传诵着:“方宅损片山,刘风丢个官”的顺口溜。

方宅乡贤 / Celebrities

方宅自古以来人才辈出,如历史上有朝议大夫方相万;农民前县长方培金、省劳模方美和、地下党武工队长方明脸、民国上校军官方泊体等。

摄影:陈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