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丝路东游记 42:曼谷与中国的渊源

2020-02-01 17:18:05旅游攻略
“超人的旅途分享”和我一起重走丝绸之路!2016年3月29日,我从普吉岛辗转前往曼谷(Bangkok)。护照的签证上的停留时间余额已不足,将在这儿做短暂停留,做好“续命”的工作,办理泰国签证的延期和前往越南的签证。抛开这些琐事来说,曼谷也有足够的魅力让我驻足个一星期的。

“超人的旅途分享”和我一起重走丝绸之路!

2016年3月29日,我从普吉岛辗转前往曼谷(Bangkok)。护照的签证上的停留时间余额已不足,将在这儿做短暂停留,做好“续命”的工作,办理泰国签证的延期和前往越南的签证。

抛开这些琐事来说,曼谷也有足够的魅力让我驻足个一星期的。曼谷是泰国首都,是全球最受欢迎的旅游城市之一, 曼谷被誉为是“佛教之都”,是融合东西方文化、包罗万象的“天使之城”。

打开曼谷地图,湄南河从曼谷市区蜿蜒而过。湄南河作为曼谷人的母亲河,其源头最远可以追溯到青藏高原的冰川。冰川融化,在泰国北部汇集为四条大河,并在泰国中部集中注入湄南河。以湄南河作为分界线,河的西边是吞武里,河的东边是曼谷,分别代表了两个王朝时代,直到1972年才合并为今天地图上的大曼谷。这其中的故事,稍后会做详细介绍。

丝路东游记 42:曼谷与中国的渊源

曼谷地图

湄南河之水从中国来,那么,泰国人又从哪里来呢?答案是一样的,泰国人也是来自于中国。

中国的傣族和泰国的泰族广义上其实属于同一个民族,起源于中国历史上汉朝时期的哀牢人,他们建立了傣泰民族历史上第一政权达光王国也是中国史书记载的哀牢国,后来哀牢国归附了汉朝于是汉朝在其地设立永昌郡进行统治。

在接受汉朝统治后通过吸收中原王朝先进文明傣泰民族的文明发展获得长足进步,从13世纪开始大规模往东南亚地区迁徙,他们和当地土著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诸多的傣泰民族。迁徙到泰国的泰族于13世纪建立了泰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素可泰王朝,后来先后建立了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今天的曼谷王朝。

原来,泰国是由中国的少数民族来到中南半岛建立的国家,怪不得觉得多了一丝亲切呢!

汉朝中国地图

来到海外华人人口数量第二多的泰国的首都,自然少不了去走访当地侨团。在这里,我得到了泰国福建会馆的热情接待。泰国福建会馆副理事长蔡孝兴在我抵达曼谷的当天,选择了一个特别的地方为我接风,那就是在湄南河的游轮之上。

曼谷是个出了名的“堵城”,我在骑车进城的时候已经领教过了,哪怕是自行车都会被堵在路上,从曼谷市中心蜿蜒流淌而过的湄南河成了这座城市最高效的快速通道。曼谷这座城市依水而建,因水而兴,游轮从湄南河上缓缓驶过,两旁分布着各个朝代的历史遗迹,以及摩登现代的繁华商场,仿佛穿越了古今。

夜晚的曼谷没有了白天的酷暑,站立在船头,享受着河面吹来的习习凉风,别提有多惬意了。湄南河之上无疑是最好的欣赏曼谷的最佳角度,望着两岸绚丽夺目的夜景,蔡孝兴一边跟我介绍道:“你看,湄南河的东边是曼谷,这里有代表曼谷王朝的大皇宫。而它的对面是吞武里,这里有代表吞武里王朝的郑王庙。”

郑信

夜游湄南河

望着这座建在湄南河畔的象征着吞武里王朝丰功伟绩的郑王庙,我不禁为它的雄伟壮观而感叹。然而,我还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叫做郑王庙?‘郑’姓不是中国的姓氏吗?”

蔡孝兴自豪的回答道:“是啊,这就是纪念开辟吞武里王朝的郑信大帝所建造的寺庙,而郑信正是我们的华裔英雄啊!”

啥?中国人跑到泰国来当了国王?这可真是了不得了!我一定得来一探究竟!

湄南河

郑王庙

次日,我一早就搭船前往河对岸的郑王庙,远远望去,建于1809年的79米高的婆罗门式巴壤塔直插云霄,它象征着佛法和王权的至高无上,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巴壤塔是泰国规模最大的一座大乘塔,周围尚有四座与之呼应的陪塔,形成一组庞大而美丽的塔群。

郑王庙在大城王朝时是一座古寺,称为“玛喀寺”。据说,1768 年郑王驱逐缅军后,顺湄南河而下,经过此寺前,正好是黎明时刻,遂下令上岸到寺里面礼拜。后来,郑王登上王位,下令重修此寺并改名为“黎明寺”。 还有另一个说法是由于其庙内最高的塔尖直插云霄,人们便觉得它是每日首先接触阳光的地方,故给予“黎明寺”之名。

郑信

那么,郑王又是何许人也?郑王叫做达信,而他的中文名叫做郑信,有着一半中国血统。他的父亲郑镛,是中国广东潮州府澄海县人。在雍正年间跟随商队来到了泰国,并与当地泰族女子结婚,生下了郑信。

1767年4月,缅军攻陷暹都,大城王朝灭亡。郑信组织抗缅军,光复大城,并迁都吞武里。当年12月28日被拥立为王,史称吞武里王朝。随后消灭各地割据势力,1770年统一了暹罗全国,又多次对柬埔寨进行军事扩张,奠定了现代泰国的基本版图,被泰国人尊称为“吞武里大帝”。郑信被誉为泰皇五大帝之首,在泰国历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在中国历史上,郑信成为了海外唯一一位华人皇帝,建立了中泰两国的亲缘关系和深厚友谊。

郑王庙

郑信

曼谷的历史从吞武里王朝开始,在郑信到来之前,这里只是一个小渔村,仅有一些小集市和居民点。直至吞武里王朝在河西建都之后,曼谷才逐渐形成城市。

1782年,郑信在政变中被迫退位。而在退位后不久,他就被自立为王的昭披耶却克里杀害。昭披耶却克里将国都迁到了河东的曼谷,建立了延续至今的曼谷王朝,成为拉玛一世。

值得一提的是,拉玛一世虽然篡位成功,但当时清朝已经承认郑信政权,怕清朝怪罪,不敢对清朝说明改朝换代,此后朝贡书自称郑信的儿子郑华,郑信病死了,自己继位。而以后的国王只要对清朝朝贡时,都自称郑信的后代,姓郑。直到清朝灭亡,拉玛世才正式恢复真正官方称呼拉玛氏,但王室中文名称一直都是姓郑。

曼谷

郑信

出于对吞武里大帝郑信的尊崇,历届的曼谷王朝国王对郑王庙进行不断修缮,将其作为皇家寺院,逐渐形成了郑王庙今天的模样。郑王庙在外观上雄伟壮观,75 米高的主塔高耸入云,周围由小塔簇拥;在细节上金碧辉煌,台基雕刻着精美的动物和众神像,塔身镶满了从中国进口的彩色磁砖和玻璃珠,塔尖用金箔包裹。

因郑信的爱民、仁德之心,为后世所怀念。时至今日,泰国政府规定每年12月28日为“郑皇节”,成为泰国皇家的重要祭典。

曼谷

郑王庙

在郑王庙中,还有不少身穿中国明清铠甲的骁勇威猛的武士石雕吸引了我的注意。如果拿出手机来自拍,这些蓄着长须的面庞跟我的相似度可以达到90%,它们毫无疑问是中国人。郑王庙的武士石雕从一方面证明了在历史上,泰国拥有大量华裔将士;从另一方面,这些来自于中国的“压舱石”,是中泰两国先民“石头换大米”的贸易见证。

如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走进泰国,中泰两国继承并发扬历代以来的优良传统,以前的“石头换大米”变成了现在的“火车换大米”。2015年12月3日中国与泰国政府3日签署铁路合作框架文件,中国获得在泰国修建铁路的订单,作为合作条件,中国要从泰国购买200万吨大米。

对于泰国来说,该项目是泛亚铁路中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泛亚铁路一旦贯通,泰国作为区域交通枢纽的地位将得到充分体现,为强国富民奠定了基础。由于中泰两国间运输成本下降,这条铁路将为泰国每年带来200万中国游客,同时也为泰国的农产品出口进一步提供了便利。

而对于中国来说,“高铁换大米”的廊开至帕栖高速铁路贯通泰国北部地区,在线路上与中国提出的泛亚铁路相重合。将推动以泰国为中心遍布整个东南亚的“泛亚铁路网”计划。此举不仅将加速中国高铁技术走出国门,也将增强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经济联系。

湄南河

中国武士石雕

接下来,我又骑行来到湄南河东岸,从吞武里王朝穿越回曼谷王朝。1782年暹罗国迁都曼谷后,便开始大兴土木修建大王宫,居住在大王宫现址附近的华人迁移到现在耀华力路和石龙军路一带,形成了现在的曼谷唐人街。

曼谷唐人街与曼谷城同时诞生,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其规模及繁华程度,在东南亚各地的唐人街中,堪称魁首。唐人街的房屋大都比较古旧,但商业却异常繁荣,经营者几乎全是华人、华侨。浓郁的潮汕风情,是曼谷唐人街最大的特色。

虽然吞武里王朝仅有短短的15年时间,但是郑王鼓励中暹之间的贸易,带来潮州人移民泰国的热潮,红头船在湄南河穿行,大批潮州人抵达暹罗从事贸易和农业生产并定居下来,形成潮州人聚居区。他们将中国的风俗习惯带到这里。在饮食方面,泰国菜受到中国的烹煮方法影响很大,与潮州菜相近。潮洲话在这里通行无阻,泰语中也渗入了一些潮州语。如今很多华人都搬离了这里,剩下的多是会少数中文的泰国人,叫卖着一些唐货。

湄南河

曼谷唐人街

唐人街路口矗立着一块印有“圣寿无疆”字样的牌坊,这是泰国公主诗琳通于1999年用中文写下的题词。它已经成为曼谷唐人街的标志性建筑物,见证了华人华侨在泰国的繁衍生息、安居乐业。华人在泰国生活得很好,很多人加入了泰国国籍。泰国王室也很关心华人的生活,国王陛下和公主殿下还都学习中文。中泰一家亲,华人已经完全融入了泰国当地主流社会和文化。

牌坊的后面不远处可以看到一个金色尖顶的寺庙,这是被誉为泰国三大国宝之一的金佛寺,因因供奉一尊世界最大金佛而闻名。它全身金光闪闪,高3米,5.5吨重。黄金佛像来源神秘,目前光在黄金上就价值40亿美元。这样的国宝级寺庙同样和跟中国有渊源,因为佛教是中国和泰国的共同信仰,金佛寺是由三位华人集资建成,故又称三华寺。

泰国

“圣寿无疆”牌匾&金佛寺

在唐人街里面也有一些传统的中式建筑,比如庙宇、医院、商店。位于唐人街头的天华医院筹建于1903年,是中国第一批来泰国奋斗的潮汕商人设立的,至今已有110多年的历史。从创办起,天华医院就以“施医赠药、不分地域、不分种族”为办院方针,只要是患者拿身份证或护照挂号就可看病,而且从挂号到开药全程免费。天华医院作为泰国政府批准的第一家慈善机构,享誉海内外,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曼谷

天华医院

通过在曼谷的一圈游历,我已经找到了在上一篇文章中关于“华人在泰国被同化”这个问题的答案了。

首先,泰国对中华文化的学习较为彻底。其主体民族泰族就是在汉朝吸收了中原文化之后,逐步迁移到中南半岛的。而作为最大的少数民族的华族,在历史上一直都对泰国文化造成深远影响,每个王朝对中华文化都备受崇拜,在吞武里王朝达到巅峰。通过学习先进的中华文化,泰族的文化习俗、思想习惯、道德规则等也在此过程中与中华民众越来越接近。华人移民未能感受到文化差异,也就自然而然地融入当地社会,入籍成为泰国人。

其次,华人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从郑信大帝到现在的拉玛十世,历代国王都会取汉文名字,泰国的超级富豪、政坛领袖和军事强人往往都是华裔出身,由此可见华人在这里的地位之崇高。也正是因为这份殊荣,华人才不会对过去有太多留恋,将这里当成自己的家,积极投入慈善事业,主动地融入泰国社会。

最后,泰文化集合了汉文化以及小乘佛教的宽容,这为泰国创造出祥和、宽容、相互尊重的文化特色。泰国人强调随遇而安,享受当下,对于任何事情都能宽容面对。这就是泰国文化中吸引人的地方——对人有着最大的宽容和尊重,这才能融合世界最难同化的华人。

湄南河

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全球首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泉州,在宋元时期曾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过广泛而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呈现过“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景。古越族文化、中原文化与古代波斯、阿拉伯、印度和东南亚诸种文化曾在这里交融汇合,绽放出人类和平与文明的绚丽花朵。

在泉州至今还生活着许许多多被中华文化同化了的阿拉伯人后裔,它们分别是陈埭丁氏、百琦郭氏和达埔蒲氏等等。阿拉伯文化对于泉州文化同样造成很多影响,在泉州至今还保留着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清真寺,以及诸多伊斯兰教石刻。闽南大厝的红砖建筑、墙面的红砖拼贴和镶嵌、出砖入石等建筑风格,与西亚阿拉伯建筑装饰处理十分类似。惠安女的服饰中的头巾被称为“蕃巾”,就是受到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在古代的中国是农耕社会,牛作为重要的生产工具是禁止食用的,但是唯独在泉州受穆斯林饮食习惯的影响,食用牛肉之风盛行,至今大街小巷都遍布各类牛肉馆。

在古代,外国商人们居住于泉州南门外的“蕃坊”,类似于中国在海外的“唐人街”。其中,聚宝街上贩卖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青龙巷则提供货币兑换、货物典当的服务。其中中不乏有许多杰出的蕃商,也有在政府中担任重要官职的。

时至今日,正当欧洲因为中东难民潮而导致国家伊斯兰化,被搞得焦头烂额的时候。 这些在泉州已经生活了上千年的阿拉伯人后裔已经完全融入到当地,说着一口地道的闽南话,平时跟着我们一起到佛教、道教的寺庙拜拜,就连吃饭也不在乎一定要是清真食品。因为他们有和当地汉族人通婚的关系,现在就连长相都变得相似,如果自己不说是回民,压根没人可以分辨的出来。

虽然泉州和曼谷远隔千里,但是它们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多元文化的魅力使得不同种族、不同文化可以和谐共存。如果要说这其中的要诀,我想不外乎就是——宽容和尊重。文明之间碰撞的结果不一定非得是对抗与征服,也可以是包容与融合。泉州和曼谷的历史证明了只有宽容和尊重才能使文明走得更好更远,才能构成当今多元化的世界。新时代下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符合历史规律的包容性的全球化进程,势必将引领全人类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曼谷

原创不易 欢迎赞赏

为了更好地撰写《丝路东游记》,

进入《丝路东游记》交流群,

多提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