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千古时光一线牵,道州风貌迷人眼

2020-01-28 15:24:07旅游攻略
在湘南道县西南30余公里的祥霖铺镇田广洞村境内,有一座神秘之山———鬼崽岭。岭势巍峨,古木蔽日。山下泉涌,如珍珠串串;对着泉水高呼,呼声高水也喷得高,呼到激越处,泉中气泡沸腾而升。  这里满山都是石刻人像。


千古时光一线牵,道州风貌迷人眼





在湘南道县西南30余公里的祥霖铺镇田广洞村境内,有一座神秘之山———鬼崽岭。岭势巍峨,古木蔽日。山下泉涌,如珍珠串串;对着泉水高呼,呼声高水也喷得高,呼到激越处,泉中气泡沸腾而升。

  这里满山都是石刻人像。像态或立或蹲,或坐或仰;像高的有几尺,矮的只有寸把;有的像悬在树上,有的藏于树蔸,有的埋在地下,有的躺在水中。据不完全统计,岭中的石像在万尊以上。石像中,有的是手持朝笏神色庄严的文官,有的是跃马仗剑威风凛凛的武官;有的是强壮雄健的男性,有的是大腹便便的孕妇……除了裸露在地表的近千件石像外,更多的石像深埋地下,有的深度在2米以上。其堆积特点极其明显,按时代先后依次堆积,顺序清晰明朗,越往地下年代越久远。因山上拥有众多石雕的“小人”,而当地人亲昵地称小人(孩)为“鬼崽崽”,也就叫此山为“鬼崽岭”。

鬼崽岭石像制作工艺及造型独特,十分罕见。记者看到,石像因材施艺制作粗犷并不讲究细部处理,粗犷的线条常与自然扭曲团块结合,其整体感和节奏感非常强烈,能给人造成巨大的心理震撼。

  石像虽种类繁多,但大部分石像为座像“屈腿”呈“交趾”状,造型夸张,寓意奇特。“孕妇”石像体现了古人的生殖崇拜观念,“骑象”将军像又与远古关于南方楚粤战争传说相符。文官像、武官像、将军像及普通士兵像等共同构成了神秘世界中的现实生活场景。

鬼崽岭石像有的石人五官身形清晰可辨,有的却已经十分模糊,只能依稀看到轮廓。鬼崽岭石像虽种类繁多,但大部分石像为坐像“屈腿”呈“交趾”状,造型夸张,寓意奇特。唐忠勇说,长期以来,这里曾被当地人视为禁地,只有家中或是村里遭遇大的灾祸或是战乱,村里人才会来此祭奠。当地人并不知道这么多的石像是何时修建,又是为谁修建的。

  鬼崽岭石像仍为迄今为止国内外学术界所不能破解的“谜”之一。唐忠勇认为,研究鬼崽岭石像的意义十分深刻,随着“谜团”的破解必将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增加实物证据,对于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也有一定的“修正”作用。


濂溪故里古建筑群





  濂溪故里及月岩摩崖石刻位于清塘镇楼田村和月岩村西,始建于北宋,至今建村已有1200年历史,也是理学鼻祖周敦颐出生地。自宋以来,历朝历代对其精心营造、修葺,使濂溪故里建筑规模日趋壮观,古建筑达到38栋,形成了以道山、道岩、圣脉泉等为主的自然风光,以周敦颐故居、爱莲堂、濂溪祠、“兰挺桂秀”民居、文塔等为代表的古建筑以及周敦颐之父辅成公墓及周敦颐兄嫂墓及十余方宋、明石刻等。因有濂溪故里,先贤称道州为“文献之故国”。月岩为周敦颐少时读书悟道处,为奇特的地质天坑现象,其一洞三月,洞中含月、月中含洞、景随步移、蕴含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深刻哲理。月岩内现存宋、明、清历代摩崖石刻58方。

  濂溪故里祠座落在道县清塘镇楼田村(现楼田粮站所在地),始建于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祠坐左为豸岭,右为龙山,两山对峙,绵延十里。祠旁有五星墩,祠西南方道山下,有濂水(现圣脉泉)流-塔、大富桥,注入营水(现濂溪河)。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知县龚维蕃重修濂溪祠,明朝万历年间巡抚赵汝贤安排重修并置祭田。清康熙26年(1687年),命国库拨出公银重修濂溪故里祠,并规定每年从国库中拨俸禄,作濂溪后裔管理濂溪祠费用。

濂溪故里祠在建筑规模、布局和风格方面,与县城内濂溪书院大体一致,是一处集祭拜、藏书、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古建筑群。

道县清塘镇楼田村是我国宋代理学鼻祖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号濂溪先生)的故里。他出身书香门第,勤奋好学,精通经史,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著作,其理学思想“上承孔孟,下启朱程”;敦颐为政清廉,为人正直,其《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等名句体现了其高尚情操。



原名文昌阁,位于湾里街,潇水河畔,古城墙下。是道州古建筑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文昌阁祭祀文昌帝君,又是昔日文人聚会的场所。阁为六角形,共三层,飞檐翘角,庄严、典雅。1944年毁于日军炮火,只存阁基,为弘扬传统文化,展示道县时代风采,2002年原文昌阁改为濂溪阁,在西洲重修。前期主体建筑现已竣工,后期修饰工程尚待完善。预设计五层,第一层是远古殊荣,主要安排历代名人画像、天下谷源、神州陶祖等内容;第二层供游客休息娱乐;第三层是濂溪情韵,主要安排周敦颐的生平事迹展览;第四层是锦绣家园,主要安排道县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第五层书法诗词,主要安排何绍基书法展览及诗词。



寇公楼,顾名思义,为的是纪念宋代名相寇准,传说,寇准贬为道州司马时,常常游山玩水,排遣心中的苦闷和寂寞。他在那里结识了一个老渔翁,他问渔翁:“我看你常常在这里垂钓,是不是这里鱼特别多?”渔翁说:“我不在乎这里鱼多鱼少,我是来钓太平的。”老渔翁荒唐的回答使寇准非常惊异。太平是个什么东西?岂能钓它上手,禁不住要打破沙锅问到底。渔翁才告诉他,这地方所以名叫金鼎滩,是因为很久很久以前,仙人路经此地,一不小心,把肩上的金鼎滑下河中,仙人大惊,说金鼎沉河,天下大乱,老百姓要长年受苦了,他告诉后人,总有那么一天金鼎会浮出水面来,那时天下就太平了。所以他才常常在这里垂钓,是期盼金鼎出现呀!寇准听了,十分感动,老百姓是多么地渴望太平日子呀!寇准就在那里,建一小亭,并亲笔提写“望太平”三个大字。。他在《春日怀旧》一诗中写道:“高楼聊引睇,杳杳一平川。野水无人渡,孤舟竟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后来寇准又被贬到天涯海角的琼州去,老百姓望亭思人,便把小亭名为“寇公楼”。

  寇公楼呈方形,共3层,坐南向北,为飞檐重阁式。楼前面是“八”字粉墙,门前是一道矮屏风式花墙,左右有石砌台阶,正楼为青砖结构,前楣上悬丹漆金字“寇公楼”。东西有小门通行,主柱4根,正中板壁上有《寇公楼简介》。楼上有楼,为杉木结构。历史价值极高,已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蟾岩遗址

  



  位于湖南省道县延寿镇白石寨村,在此发现了时代最早的栽培稻等实物标本。

  玉蟾岩洞穴,当地俗称为-洞。洞穴高于地面约5米,洞口部分宽约12~15米,进深6~8米,洞口方向为东南。洞口前地势平坦开阔,阳光充足,适宜人类居住。遗址首次发现于1980年,曾多次进行调查。1993年、1995年两次进行了考古发掘。

  遗址的文化层厚1.2~1.8米,地层保存基本完好。清理的生活遗迹主要为烧灰堆,灰堆一般直径40~50厘米,厚不足10厘米。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制品和骨、角、牙、蚌制品。石制品全部打制,有石核、石片、砍斫器、刮削器、切割器、石刀、锄形器等,制作粗陋。

  遗址中有大量动物残骸,哺乳动物达20余种,如有水鹿、梅花鹿、赤麂、小麂等;食肉类动物也很丰富,如熊、水獭、猪獾、狗獾、貂、大小灵猫,以及猪、牛、竹鼠、豪猪等;另外还有鲤、草、青鱼类。

  最重要的发现是水稻谷壳遗存,一颗为栽培稻,尚保留野生稻、籼稻及粳稻的综合特征。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是探索稻作农业的起源、时间、地点及水稻演化历史的实物资料。此外出土的火候很低,质地疏松,外表为黑褐色的陶片,对探讨制陶工艺的起源发展也有重要价值。





月岩在道县城西20公里处的清塘镇。岩有东西两洞门,东洞门长65米,宽40米;西洞门长105米,宽60米,宛如城阙,状极雄伟森严。入洞数十步,敞若广庭,洞顶空能见天,日光直照洞内。月岩酷似月亮,自乐边看象上弦月,自西边看象下弦月,从洞中看,空顶之空圈宛如明月悬空。天光透入岩中,竟是三个月亮,中间的月亮能随着行人的步伐变化出“上弦、满月、下弦”,真是溶洞中罕见的奇观。“月岩”由此得名。因东西两门贯通,又称“穿岩”。是为道州八景之一。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先生徒步一游月岩后,竟酒未沾唇,饭未下咽,就在月岩中撇下拐杖,解衣脱帽,草鞋当枕头,仰面而睡,真真领略了此妙境的也只有霞客先生一人了。他在《楚游日记》中把道州月岩列为“永南洞目”第一。 

  月岩系都宠岭山麓,周围一带属喀斯特地形,群峰挺拔,青嶂翠岱,酷似桂林山光。月岩内宽敞明亮,冬暖夏凉。洞壁怪石林立,有的象猫相逐,有的如龙蜿蜒,有的似龟蹒跚,有的若凤翱翔,景象十分迷人。满壁上灌木倒悬,千姿百态,野草蕃盛,郁郁葱葱。洞内有鸟类、蝙蝠不时飞来转去,鸣声唧唧,讨人喜爱。岩洞南壁有“仙人床”、石幔、“仙人靴”、“圣水”,北壁有“仙人田”、石笋等。月岩距离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故乡楼田村8华里。相传月岩曾为周敦颐读书、静养、“悟道”之处。岩内至今尚存自宋代以来骚人墨客摩岩碑刻四十余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