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北京关沟昔日七十二景 仅存一点遗迹追昔抚今

2020-01-24 21:00:04旅游攻略
历史上但凡兵家必争之地,均为地势险要,北京居庸关一带的关沟就是这样一处所在。关沟不仅具备战事险要,还兼具怡人景致,是集险峻秀丽于一体的北京著名景观。眼前像展开了一幅自然叠翠镶嵌于历史沧桑的厚重画卷,历史古迹、自然景观,峰回路转间近乎一步一景,被人们普遍誉为关沟七十二景。

历史上但凡兵家必争之地,均为地势险要,北京居庸关一带的关沟就是这样一处所在。关沟不仅具备战事险要,还兼具怡人景致,是集险峻秀丽于一体的北京著名景观。眼前像展开了一幅自然叠翠镶嵌于历史沧桑的厚重画卷,历史古迹、自然景观,峰回路转间近乎一步一景,被人们普遍誉为关沟七十二景。遗憾的是,经过近代的过度开发和人为的文化破坏,现今仅留存的一点遗迹也不过是供后人追昔抚今。

关沟在地理位置上隶属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的分界,地处太行八陉最北端的军都陉。作为北京西北门户的居庸关,就设立在关沟的中间地段。从居庸关名字的由来得知,是取“徙居庸徙于此”之意,也就是说,此处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势,即便普普通通的民夫,凭借此险要雄关也可以据守关城。以此可知这里昔日山势和风景的险峻壮美。四十里关沟古道,是从南口至八达岭岔道城的峡谷地段,是战时北京都城通往塞外的重要关塞,也是北京防卫体系的咽喉要道,因而雄关林立,关沟也因此而得名并著名。其周围辐射性散落有辽金元明清的古建、民居、摩崖刻石、造像等古迹文物记载并见证了它的曾经荣耀。诸如,六郎影、五郎像、弹琴峡、元末佛像、石佛寺、关帝庙、五贵头等,还有水关、上关、居庸关等多处关城。

关沟古道旁的仙枕石,被誉为关沟七十二景之一,因石形似卧枕,远观更像从天上掉落人间的神仙之枕突兀而独立,因而被人们称为仙枕石。石壁上镌刻有“仙枕”二字。仙枕石高3米有余,“仙枕”二字为隶书镌刻,字形饱满而圆润,左侧落款为“吕贲书”。

北京关沟昔日七十二景 仅存一点遗迹追昔抚今


“仙枕”题刻的右侧,有明朝嘉靖年间时任蓟辽总督许论的行书题刻。文中记载了,嘉靖乙卯三月十二日(嘉靖三十四年,即公元1555年),许论率兵二万多人,抵御蒙古残部北虏进犯古北口一事。因自庚戌之变(1550年)之后,蒙古俺答连年南下掳掠长城周边居住的百姓,刻石记述了许论的此次驱赶北虏的一场战事。史料记载,许论其人累官至兵部尚书。


在“许论题刻”的右侧,有原来石刻上的两字藏文,并可见残字边缘的卷草纹饰。应该是镌刻许论题刻时磨去原来的文字残留下来的两字藏文。

在仙枕石西南崖壁另一面,还刻有诗两首,落款“太行散人书”。太行散人是何许人?今日已无从考据。诗序曰:“春日之八达岭,客有言琴峡仙枕二古迹者。访琴峡已为沙没,独仙枕石存,乃登玩移时,赋此二首。”诗中云:“峡琴不可见,仙枕尚堪眠。”又“磐石苍然古,仙踪去未还。黄梁曾几度,白鹤任长年。此事终成梦,前缘总付天。希夷如可学,习懒正相便。”


诗中提到的“希夷”,取自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夷,是指无色之相,即人们所说的道,人的肉眼可见的均为有色之相;希,无声之音,就是我们所说的大音希声,大道的玄妙之音,用肉耳不可听。所以后人以“希夷”喻指玄妙的境界,只有修炼得道之人才可达到的境界。这里,太行散人慨叹人生如几度“黄梁梦”一样无常,表达自己对修行境界的向往:如此玄妙高深的大道,他随性散漫的习性正可以学啊!

仙枕石侧面呈“V”字形有两道石阶,拾阶而上,石上的平台大约有50、60平米,上边有20多个大小不一的圆孔,传闻是战时搭帐篷留下的,当地人称之为“帐篷石”。因为北宋杨家将保家卫国的威名远播,受到历代国人的敬仰和传颂,所以当地人将此石就附会为穆桂英点将台。附近的六郎影和五郎像等佛像的造像也是基于此而冠之以名。这样的地名在北京还有几处,比如海淀区的“百望山”,传说是佘老太太君曾在此山上向东北望、西北望,忧虑战场上的儿子并登高频频顾望为儿观敌了阵。山下的地名就有了“东北望”、“西北望”沿用至今。



然而,从史料记载,早在后晋时期的石敬瑭已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其中之一就有幽州北京,所以北京在宋朝时期应该并不归属宋,一直是辽朝契丹人的区域。作为北宋的陪都北京大名府,是指今天的河北大名,因番兵惧怕杨延昭即杨六郎,杨六郎雄镇河北三关二十秋。因而推断北宋时期的杨家将不太可能到达北京关沟一带。并且穆桂英、杨宗保仅存于小说演义中,在正史中并没有其人记载。

虽然这些演义和民间传说只是个心愿的传唱,确真实表达了杨家将保家卫国的事迹典范,不仅被历代文人骚客所咏诵,在人们心中也已树立起不朽的精神丰碑。

在仙枕石北边大概三四里的地方,有个弹琴峡。在《大清一统志•顺天府》中记载,“弹琴峡,在昌平州西北居庸关内,两山相峙,水流石罅,声若弹琴”。可知当初弹琴峡的水流像琴鸣般清丽美妙而得此雅名。

太行散人在诗序中说“访琴峡已为沙没”。其实在当时弹琴峡应该没有被沙掩埋,只是诗人没有找到罢了。

弹琴峡地处两山壁立的峡谷,温榆河由北流入峡中,清清溪水穿越于乱石石罅间淙淙有声,有如奏出清音悦耳的琴音,回荡于空谷幽峡,之后向南流出。流泉缓缓流淌的如诉琴声,似沉淀了波澜壮阔后的清明恬淡,叙述着千古兴亡事,又似乎在告诉着人们什么。在历史上许多会意的帝王和墨客文人也曾慨叹此景,因此留下了描写弹琴峡的美妙诗句。


清朝康熙皇帝就曾几番出入居庸关途径关沟。作为博览典籍通晓古今的康熙大帝,曾留下御笔,诗赞弹琴峡,曰:琮铮流水意,仿佛似鸣琴。曲度泉归壑,声兼峡泛吟。空山传逸响,终古奏清音。不御金徽久,泠泠会素心。

史料记载,被称为宋后第一真词人的纳兰性德,作为康熙帝身边的一等侍卫,途经弹琴峡也留下提壁诗:“泠泠彻夜,谁是知音者。”(《清平乐•弹琴峡题壁》)以此来描写琴峡水声泠泠,好似彻夜都在寻觅着知音,聊表此地此景的意境。

元朝诗人陈孚也有诗云:“月作金徽风作弦,清声岂待指中弹?伯牙别有高山调,写在松风乱石间。”(《陈刚中诗集.弹琴峡》)元代诗人唐元,也曾诗赞弹琴峡:“何年天造无弦琴”。

遗憾的是,在清朝末年的1905年,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时,峡谷东北面被削壁为路;在1994年—1998年期间修八达岭公路时又雪上加霜,使得开凿废弃的水泥石块沙土等填平了琴峡沟谷。致使清丽婉转婉转地响琴峡音,再也不能悠然旋荡于峡谷之中。至此,真如太行散人诗序中所预示的“访琴峡已为沙没”,此番是真的没有了清泉的踪迹。现如今,只留下石壁上的题字,向人们诉说着昔日曾经有过的胜景。

五郎像


五郎像对面山景属燕山山脉


四十里关沟,山清水秀,层峦叠嶂,树木葱郁。往昔的七十二景绝大多数已不复存在,留下的也多是残破不堪的遗迹,唯有仙枕石依然完好的孤然独立于此,今人可登临仙枕石寻仙踪,感怀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