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古城廿四巷:承天巷

2019-08-17 11:48:09旅游攻略
文/颜瑛瑛承天巷旧址:福音堂“得春堂”“日春堂”人物。“丽正门”三个字还刻在遗址的墙上,可惜被好几台空调所遮挡,大煞风景。

文/颜瑛瑛

承天巷

旧址:福音堂

“得春堂”“日春堂”(刺绣)

人物:江夏侯周德兴

清·徐云骧

古城廿四巷:承天巷

清·陈余庆/陈樨香

清·陈文峰(音译)(进士)

近代·陈家蘩(五中/幼师校长)

巷名的由来

承天寺是泉州著名的佛教名刹,按照坊间流传的说法,承天寺跟江夏侯周德兴对泉州“风水”的破坏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里还是唐子城崇阳门遗址。“丽正门”三个字还刻在遗址的墙上,可惜被好几台空调所遮挡,大煞风景。

明初洪武年间的大臣周德兴,精通“堪舆”之术,被委派到全国各处,寻访真龙正穴,一经发现就设法消除,断绝龙种,以免再有真龙天子和朱明王朝争夺天下。后来也证明这是非常有效的,果然从明之后,再也没出过“真龙天子”。可惜的是,周德兴和朱明王朝却忘记了北方的游牧民族。

古城廿四巷:承天巷

据说周德兴来到泉州,看到五代时期留从效捐出建寺的“鹦哥山”是个福地,建造的寺庙封号“承天”,他认为这里不仅会出高僧,而且“承天”二字有承受天下的征兆,有可能从这“鹦哥穴”中飞出“真龙天子”。于是决意断龙穴,他所使用的是用“路箭”射杀,共分三路:一路为“新府口”(府衙新治所的路口)巷箭,射向“鹦哥”头部正穴;一路为敷仁巷(俗称夫人巷,与镇抚巷相连,是两广总督黄宗汉府第的家眷居所)巷箭,射向“鹦哥”的腹部穴位(正对着承天寺的大雄宝殿);最后一路是承天巷箭,射向“鹦哥”尾部的承天寺的山门,承天巷由此而来。

在江夏侯的布局下,有人预言承天寺如出高僧,亦将遭受挫折。到清末民初前,承天寺果然没有出过高僧,即使有一位聪慧的幻宝云果师,也在有为之年圆寂。后来的历史间接证实了这个流传甚广的传说,不管如何,这条为断“龙穴”而新开辟的承天巷就此留了下来。虽然有传说中的破坏了泉州福地的“恶名”,但是并没有被唾弃和掩埋。

为人师,表数代

承天巷71号:陈宅

陈余庆,清朝人,泉州府武官,这里曾是他的故居所在。要细数这户人家的后辈点滴,还真有些让人应接不暇,尤其是在办学方面,出了诸多人才。

陈樨香,字德薰,清代举人,陈余庆后裔。为亡母守孝三年而辞去官职,在承天巷内办私塾,地址在现在的人民医院一带。据说府邸内曾有三块“文魁”牌匾。还有“德高望重”匾是有司赠给武官的。大厅门边挂有很多大象图,官家标记。曾为“士大夫”,因此“文革”时期,官兵不敢进驻此地。

古城廿四巷:承天巷

陈家楣,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第六名举人,曾担任泉州工艺传习所所长。

陈家楫(1901-1955年),字如川,号作舟,别署一叶,就学于集美高等师范学校,上海大学美术科。毕业后立志办学,在晋江县商会会长傅维彬的帮助下,于民国十三年创办了泉州溪亭美术专科学校,自任校长。民国廿八年后,陈家楫任晋江县中、南安侨中教师,他擅长金石纂刻和魏碑书法。抗日战争期间,陈家楫参加晋江县抗敌后援会,主编《晋江抗敌画刊》,积极宣传抗日,曾任晋江民众教育馆馆长、晋江图书馆馆长。新中国成立后,任晋江专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

陈家蘩,是这家的女儿。曾做过泉州五中的校长、泉州幼师校长。

泉州幼师前身是培英女校,由英国宣道会于1890年创办。旧址在驿内埕,初办时设初等小学,第一年收生10多人,十几年后,办高等小学。1921年,学生达100多人,同年,创设中学部,第一年收学生5名。1923年,校址迁至现址平水庙。1955年,学校定名为福建省泉州幼儿师范学校,第一任校长为陈家蘩女士。

繁华史,如一梦

承天巷88号:进士第

如果不是细打听,相信不少人会忽略了巷子里一家不起眼的食杂店。穿过小店来到后边的住家,虽然改造的痕迹明显,但墙角里古色的雕花依然清晰可见。这里可是出过进士的。

店主阿婆人很和善,养了好几只小猫。对于祖上的事情,她略知一二。这里曾是进士陈文峰(音译)的府第,他家有兄弟二人,都是做官的。“以前家里有好几块牌匾,‘文革’以后不知所终。我印象最深的是家里有一只大花瓶,很神奇,养花都不用换水。还有一扇镜屏,也算是个宝贝,也不见了……”

古城廿四巷:承天巷

巷中巷,藏风景

承天巷91号:王宅

和许多小巷一样,承天巷里也有“巷中巷”,而且里面风景独特。在一条小巷中,有一座风格较为特别的建筑。外表是红砖结构,屋内房间却全部用木材分隔。正厅门前有“三台挹秀”字样。

主人家是教育世家,始建该房的主人王老师过去是振兴小学的老师,其儿子、儿媳均在泉师附小任教。

金锈春,戏班响

承天巷41号:旧戏班居所

民国时期,这里曾经是高甲戏金锈春、新绣春、小绣春等戏班的居所。班主是南安九都人陈金蛋。过去的古厝如今已改建为现代建筑。但是提起戏班,当地的老人们还是印象深刻。

高甲戏清初吸收四平戏、宋江阵为文武戏。清末以泉州为中心,流传于闽南及港澳台、东南亚各地。民国时期,高甲戏继续发展,金连生、金锈春、新绣春都是其中的班名。

“青砖徐”如今只剩下外墙依然有些气势。

青砖徐,青瓦青

承天巷75号:青砖徐

这里是承天巷颇为出名的“青砖徐”。因宅第围墙全部用青砖垒砌而得名。主人徐用逵,是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的举人,咸安宫教习。徐云骧,徐用逵的儿子,清道光二年(1822年)进士,官广东大埔知县。

徐家是从南安徙居到郡城来的。宅第曾有五进三开间双护厝,宅后有园林别墅,称“书房”,山石幽雅。后书房卖给观口黄氏,建筑群今除厅堂及少数几个房间外,大部分已改建。

家国远,归情切

承天巷63号:民国洋楼

这座楼建于1919年,而从它建成的那天起至今,楼主欧阳世汀先生一天也未曾在此居住过。

老先生是缅甸华侨,早年在外做食品生意。在外漂泊的泉州人都有回老家建房的风气,欧阳世汀先生也通过侨汇让在国内的弟弟替自己建造了这座房子,但他始终没有回来住过。1949年,因为世汀先生的太太坚持要回国,他的儿子欧阳福星便携全家迁回泉州,靠卖米为生。那时候欧阳福星的妻子28岁,如今,她已经是位满头银丝的八旬老太了。老太太带我们到房间里看旧照片,有她年轻时候的,还有19岁在缅甸结婚时拍的婚纱照,在那个时候,该是很气派的。

这座楼一层的大门上刻有“开闽甲第”,二层阳台的正门上刻着“四门世胄”,是泉州书法家曾遒的手书。可以看出,他们是状元欧阳詹的后裔。

“四门世胄”门匾

纪念欧阳詹的时钟


据说洋楼顶上曾有一只“巨鹰”

老太太在缅甸仰光结婚时的照片

寻访手记

承天巷的名字,很容易让人想到承天寺,而它也恰如其名地位于承天寺大门的正对面,一直通向中山路。这是一条旅人们喜欢的巷子,有着泉州老巷的各种元素,古厝、青砖、小铺、小摊……穿越小巷,从中山路到承天寺,眼中的景致是如一的古朴,始终的亲切,自然而然地,让人愿意在此流连。

承天巷的名气,多半是沾了承天寺的光,问到巷中古迹,人们也会很自然地将你引到旁边的镇抚巷去,其实,心细的旅人,经过耐心询问,还是可以从质朴的居民口中得知一些前朝旧事,还有那些不知何时便会淹没风尘的名字。

被废弃、被改建,是很多古厝难以逃脱的命运,这里边有着种种不可抗力的自然和人为的因素,但是每一次寻访,我们都会听见很多叹息的声音,很多留恋的眼神。这时候,有一句歌词便会浮现出来:想起初相见,似地转天旋。

房子和人一样,是有记忆的。尤其是古巷里的那些被称做“祖房”的古厝,沉淀了几辈人的气息,有多少出人生戏剧在那里上演然后谢幕,每次拜访完一户人家出来,都好像经历一场穿越时空的聆听,多少会生出一些情愫来。承天巷走完的感觉更是如此,因为它被一些人称做“看不见历史”的巷子,其实不是看不见,只是看见很难,了解更难。难在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