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青藏高原上的宫堡是怎样的?可以跟布达拉宫相媲美

2020-01-08 21:12:13旅游攻略
当我们去西藏地区旅游的时候,有时候会看到在山顶上建有一座座"碉楼"。这里所谓的"宗",在西藏地区就是建筑的一种称呼。"宗"作为建筑名称出现最早是在吐蕃王朝时期,当时仅仅是城堡、营寨之类的建筑物,是一种有别于普通民居的特殊的建筑。它原本特指"碉堡"、"堡寨",后来被引申为一种地方政

当我们去西藏地区旅游的时候,有时候会看到在山顶上建有一座座"碉楼"。在这些"碉楼"之中,有一部分比较特殊,不属于普通的"碉楼",而是具有特定功用的"宗政府"。这些"宗政府"被称为宗山建筑,包括了议事厅、经堂、佛堂、监房、仓储等空间设施,形制规范,历史悠久。

这里所谓的"宗",在西藏地区就是建筑的一种称呼。"宗"作为建筑名称出现最早是在吐蕃王朝时期,当时仅仅是城堡、营寨之类的建筑物,是一种有别于普通民居的特殊的建筑。它原本特指"碉堡"、"堡寨",后来被引申为一种地方政府的指称,在形制上也将碉楼与堡垒合二为一,最终变成了青藏高原上一道靓丽的建筑风景线。

青藏高原上的宫堡是怎样的?可以跟布达拉宫相媲美

藏地区的宗山古堡

01、高原之上,宗山建筑的原型是什么?

从中国汉唐的文献记载,大致可以知道,高原山巅上面的这些宗山建筑形态在两千年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宗山建筑,无非就是以碉楼为原型的宫堡建筑。在中国古代西藏地区,统治阶层很早就已经使用农耕定居的宫室了,但是仍然保留着逐水草而居,使用游牧帐篷的游牧习俗,两种生活形态是混合存在的。

古代的西藏并不完全是传统认知的"巴蜀西南外蛮夷"之地,藏人们被说成"皆编发,随畜迁徙",这种认知是不完全正确的。因为高原上的许多上层统治阶级已经处于定居状态,就像《旧唐书·吐蕃传》中记载的那样:"贵人处于大毡账,名为拂庐"。在《新唐书·吐蕃传》中,更有明确记载了"城郭庐舍"的存在,这其实就可以算作宗山建筑的原型。

其赞普居跋布川或逻娑川,有城郭庐舍不肯处,联毳帐以居,号大拂庐,容数百人。

江孜宗山古堡

那么,这种宗山建筑的原型来自于哪里呢?有可能来自于和藏族渊源关系密切的"冉駹"部落,他们这一部落生活的地区距离藏族地区很近,都是西南之地。当时"冉駹"部落的人生活的建筑,便"依山居止,石为室,高者至十余文"。这种建筑就是很早形态的碉楼,就是最原始的那种石砌碉楼。在隋代,这种石砌碉楼每层以木板隔开,内部以木结构为框架建设。这种碉楼在《旧唐书·吐蕃传》中有记载:

屋皆平头,高者至数十尺。

中国西部地区建筑类型分布样式图

当我们查阅西藏地区的古史文献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藏区先人认为的宗山建筑最早的原型,其实是"雍布拉康"。据常青先生考证,目前至少有三个案例可以佐证。第一个早期案例是,约在秦汉之际,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在山南乃东县泽当镇的扎西次仁山顶端修建了这座宫堡。藏族传说皆以此处为遗址所在,现状建筑虽为后世重建,但这座建筑所在的地点却被广泛认定为象征西藏王统的山巅宫堡源头,其文化象征意义早已超越了建筑本身的考古学价值。第二个早期实例,是传说始建于第九代赞普布代贡杰时期的山南琼结县青瓦达宫,今仅留有少量古代城垣废墟,亦无考藏族文献古学上的断代依据。第三个实例,即公元十世纪阿里地区札达县托林镇的吐著古格王国遗址,当时的稠楼形态特征被保留ぶ下来:顺山势砌筑城堡碉楼,堡墙与山体犬牙交错,墙基从産面生起,包绕山体顶部,形成山、堡一体的防御系统,或即接近于汉唐史料记载中的"邛笼",但并无堡台和宮楼的层次区分,与十三世纪山南曲松吐著后裔所建拉加里王宫遗址类同。

西藏历史上出现过各类地方政权,其统治中心一般都会建有宗山宫堡建筑。目前西藏地区的宗山建筑以江孜宗堡遗址最为完整,而桑珠孜正在原址保护性的基础上进行修复,其它地区仅存有部分的宗山建筑的遗迹。如今看来,青藏高原之上的建筑遗产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02、为什么要修建这样的宗山建筑?

在高原之上的一些宗山建筑之中,有一些矗立在嶙峋凸起的巨型岩石之上,外观壮丽,十分宏伟,而桑珠孜宗宫就是其中的典型建筑代表。这也难怪九世活佛旺秋多吉曾经为桑珠孜宗宫吟唱,将其描绘得令人向往。

福泽成就心事此宮堡,屋顶光华夺目飞檐灿,白云飘飞太阳闪闪照,衬映珠光宝气相交辉。纯净颜料金银和朱砂,细唐均匀涂绘无量宫,屋顶四角竖起胜利幢,日月绕旋运行避开它。

桑珠孜宗宫

诗中还透露出一些重要的信息,比如说此宗宫建筑檐部出挑,镶嵌金银喇嘛教饰牣,供奉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班禅喇嘛被托为其化身)的宮堡部分以朱砂涂成红色,屋顶四角竖起经幢等。并且,这些特征与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外人士拍摄的宗宮影像是基本吻合的,可间接证明后者保留了初建时的重要特征。那么,当时的人们为什么会建造如此类型的宗山宫堡建筑呢?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点原因。


第一点,采暖御寒的需要。

这种碉楼很有可能就被藏人借用到了高原之上,对于当地人们的采暖御寒十分有利。从地理环境角度来讲,一种优良的建筑形制必须符合于当地的地理环境条件,传统民居建筑对气候、地形等环境因素的适应,是形成最初地域特色建筑的先决条件。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被高大的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及横断山脉簇拥着,平均海拔在四千米以上,采暖御寒算是最先考虑的因素了。另外,西藏自治区各地降水分配不均,干季和雨季的分界非常明显,多为夜间降雨,常常会发生一些山体洪涝等自然灾害,将碉楼建在山巅也在一定程度上躲避了这种灾害。

西藏自然灾害

第二点,政治管辖的需要。

统治阶层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修建宗山建筑的本质目的,其实就是出于抵御外敌和政治管辖的需要。一般的宗山建筑都会选择建在高山之上,一方面有利于视野的把控,方便观察周围环境,比较安全;另一方面可以凸显一种统治者的身份地位,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

一般而言,宗处于部落的中心位置。到了明朝时期,十三大宗的建立更加强了宗的地位。十三大宗所在都是重要地段,承担着卫藏地区的安全防卫功能。到清朝,中央政府专门设置大营、中营、小营和边营,分理藏区各部番民。这些营均有着防御性质,其中以边营最为明显,它驻在西藏边境,抵制邻邦的入侵,负责整个西藏的安全,像江孜宗就是一个防御建筑的典型。类似防御功用的记载,在《西藏王臣记》中有相关的描述:

于卫部地区,关隘之处,建立十三大寨,即:贡嘎、扎嘎、内邬、沃喀、达孜、桑珠孜、伦珠孜、仁邦等等是也。

宗山建筑,包括经堂、佛殿、宗政府、监狱、仓库等,一般建造在山头上,山下则为居民区。宗山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完备的防御系统。可以说,宗山建筑上无处不体现着宗山建筑防御的意义。单从宗山建筑的布局看,居高临下,据险而守,整个宗山易守难攻,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意思。可以说,以宗山建筑为核心的基本格局决定了古代西藏城镇演化的内涵和方向。不过,如今宗山建筑已经失去了历史上政治中心的功能,但其所在山体依然是西藏建筑空间中不可或缺的符号性要素。

江孜宗山古堡


江孜宗山建筑平面图


第三点,这与藏族人们自古以来的山神崇拜有关。

宗教中的山神体系,几乎覆盖了整个青藏高原地区,大大小小的山峰都被藏区人们赋予了一种神性。自西而东的"雅拉香波""念青唐古拉""库拉日杰"和"沃德贡杰",它们是藏区山神体系中十分显赫的四个神灵。对于山神的崇拜感,体现出了藏区人们敬畏大自然的一种民族特质,是那般的朴素与虔诚。

由于对自然山脉充满敬畏,西藏宗山建筑的建造基本上采用"加法",尽量利用地形,因势利导,建筑布局起伏自然。

在佛教传入前,苯教对西藏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苯教崇拜天地山水火等自然物,认为天是"三界"中的上界,是神与灵魂所居之处,日月星辰都被奉为光明之神。为了接近神灵,藏族人不但在山上设立祭坛,而且部落首领的宫堡也建在了山上。由此看来,宗山建筑的修建跟藏族人们的宗教信仰具有脱离不开的关系。


03、宗山建筑的背后:建筑的深层意义是什么?

高原之上的建筑,它是一处神圣的空间。建筑历史学家尼古拉斯・佩夫斯纳刻意用一座

宗教建筑阐述了他对"建筑"的定义。许多建筑物的设计是为了宗教目的而构建的,包括佩夫斯纳的林肯大教堂在内,它们的功能不仅实用,而且特殊,而这特殊之处便是神圣。而西藏地区的宗山建筑的特殊,则包含了当地人们对山的敬畏、对湖的虔诚以及对生灵的护祐。

甚至可以说,宗山建筑的背后,密切关联到诸多社会因素,诸如独特的民族构成、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资源条件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稀缺的宜居空间等等。在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特征与资源条件下,西藏历史城镇形成了依山就势、布局紧凑 、秩序井然、肌理清晰的建筑格局。宗山建筑的核心地位虽然如今已经受到了动摇,但是那一份高原人们对于自然的敬畏、对于民族信仰的执着、以及他们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踏过了一抹银光,永恒不变。

青藏高原之上的宗山建筑,依仗于自身民族强大的社会文化信仰,建筑形制一直保留到了现在,它本身所具有的的历史性,很好地呈现了高原民族的精神烙印。那么,这一建筑形式背后蕴蓄的深层意义是什么?它是我们自身民族表露和笺注思想、铭记和唤醒记忆的一种外在途径。用心解读一种建筑,发现历史中的建筑之美,这也正是我们诉说建造的初衷!

西藏宗山古堡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