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明朝十三陵是哪些皇帝的陵墓,为什么叫十三陵?

2019-08-10 11:48:01旅游攻略
明朝十三陵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要说起明朝十三陵都埋葬了哪几位皇帝,而哪几位皇帝又因为哪些原因没有被埋在这里,这就要从明朝的建国史说起。

明朝十三陵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天安门约五十公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

要说起明朝十三陵都埋葬了哪几位皇帝,而哪几位皇帝又因为哪些原因没有被埋在这里,这就要从明朝的建国史说起。

明朝始建于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共传十二世,历经十六帝,享国276年。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在他40岁的时候建立了明朝,建都地址选择在南京。朱元璋在位期间,鼓励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发展农业经济;组织兴修水利工程;大力提倡农民种植经济作物如桑、麻、棉及果树作物;他还扼杀黑恶势力、解放奴婢以促进民间太平。在这位明太祖的努力下,明朝的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并有了洪武之治的盛况。因为朱元璋最后于1398年在应天(今南京)逝世,葬于南京明孝陵,所以在北京的十三陵中,并没有朱元璋的陵墓。

朱元璋逝世后,本应该由他的儿子来继承皇位(即朱标),朱标是朱元璋的第一个儿子,非常受朱元璋的喜爱,他性格仁慈宽厚对弟弟十分友爱,多次对犯过错的弟弟们求情,祈求朱老总原谅他的弟弟们,所以朱标在众多兄弟中的威望是最高的,更重要的是朱元璋也是非常喜欢这个大儿子的,并在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为皇太子,正式确立他为接班人。可惜的是,这位有着威望的皇太子还没有等到即位的那一天,就在老爹逝世6年前(1392年)因感染风寒去世。也正是因为他的去世,导致了后边诸多事情的发生。

朱标去世后,朱元璋并没有打算在他的儿子中挑选下一代皇帝,而是在他的孙子中挑选,因为及其喜欢大儿子朱标,所以朱元璋就挑选了和他大儿子一样温文尔雅的大孙子朱允炆来继承自己的皇位。朱元璋的这一决定另他的几个儿子也就是朱标的弟弟们、朱允炆的叔叔们极其愤怒。现在想想也是,自古都是子承父业,儿子继承老爹的事业,哪有儿子还没有继承,孙子辈的就赶上来了,这让驻守北平(今北京)的燕王朱棣(朱允炆的叔叔、朱元璋的另外一个儿子)心生憎恨。憎恨、愤怒是不管用的,谁叫老爹朱元璋位高权重胳膊拧不过大腿来着。朱元璋去世后,就把皇位给了孙子朱允炆。而朱允炆怎么也想不到,继承了一个皇位,到后来自己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明朝十三陵是哪些皇帝的陵墓,为什么叫十三陵?

朱允炆在21岁时即位,就成为了大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年号“建文”所以也称朱允炆为建文帝。朱允炆因为自幼习读儒家经书,所近之人多怀理想主义,性情因此与父同样温文尔雅,和他的那些雄才大略的叔父们相比,他既没有强毅的性格,也没有治国的能力,说白了是非常不适合当国家领导人。朱允炆虽然没有什么能力,但是也不是傻子,他也知道在继承皇位后要加强巩固自己的皇权,怎么才能加强自己的集权能力呢,就是去削弱他的几个叔叔的权利。他的几个叔叔分别如下,周王朱橚(1361—1425年)是第一个倒台的,接着另外四个王子也垮了下来:代王朱桂(1374—1446年);湘王朱柏(1371—1399年);齐王朱榑(1364—1428年);以及岷王朱楩(1379—1400年)。从以上战绩来看,朱允炆也不是完全一个废柴,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打到了五个掌权的叔叔们,但是还有一个非常棘手的就是朱棣叔叔。此时的朱棣叔叔驻守在北平,因为很难搞定他,所以身在南京的小允炆和他的大臣们行动上谨小慎微,朱棣更精明,知道自己的兄弟们被大侄子一个个绊倒,自己也是集结部队和作准备的时间。

篡夺皇位的时刻到了,1399年8月,朱棣打着“清君侧”旗号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虽然朱棣在兵力和领土方面不及侄子朱允炆,但是人家朱棣的领导能力和作战能力强,而且部队里都是精兵强将,这一点是朱允炆比不过的。在燕王参加的一起混战中,为南京的大明皇宫突然着火,当火势扑灭后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烧焦了的残骸,已经不能辨认,据太监说它们是皇帝、皇后和他的长子朱文奎的尸体。朱棣登位后,将忠于建文的诸臣剥皮的剥皮,下油锅的下油锅,把他们的女眷罚到教坊司当官妓,专为朱棣的大臣们享用,实行残酷的“转营”,即轮流送到军营中去,一个女子每一日一夜要受二十余男子的凌辱,情况还要经常报告朱棣,有被摧残至死的,朱棣就下圣谕将尸体喂狗吃了。看到这里,朱棣也太心狠手辣了。那几具烧焦的尸体到底是不是朱允炆的,到现在也还是个悬案。官方记载说朱允炆就是死于那场火灾的,这样朱棣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继承皇位了。但是有许多对朱允炆抱有同情心的历史学家们说朱允炆冒充了一个和尚逃离了南京,下落不明。甚至后期还出现了一部电视剧叫《穿越时空的爱恋》来讲述这段历史。

其实从客观的角度上来说,朱允炆应该就是死于那场火灾,从朱棣对待朱允炆身边的大臣到女眷们的做法就能看得出,朱棣是有多么的想让大侄子死去,他怎么可能让朱允炆逃走呢。后期有很多历史学家想考察朱允炆,但是都无从查起,因为有关于朱允炆的所有资料都在那一场大火中飞灰湮灭,后期私家记述又概遭禁止。

在靖难之役之后,朱棣在南方失去民心,毕竟自己的这个皇位来的言不正名不顺的,加上自己一直都生活在北平一带(他的地盘,住着放心,不用担心身边的人不熟,加上酷爱和蒙古人打仗),加之不适应南方气候,所以朱棣打算迁都至北平,重新开始。

朱棣回北京后就开始忙着选址修建陵园了,因为他之前的两位皇帝都是死于南京,所以十三陵中就没有朱元璋和朱允炆。明朝中有16位皇帝,陵园中葬着13位皇帝,那一位缺席的皇帝又是谁呢?

明朝十三陵是哪些皇帝的陵墓,为什么叫十三陵?

这位就是朱祁钰,即明朝的第七位皇帝,在位时间是8年,而他同父异母的的哥哥朱祁镇是明朝的第六位、第八位皇帝。朱祁钰死后葬于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山北麓景泰陵。他是明代迁都北京之后,唯一一位没有葬于明十三陵的皇帝。这么一说,朱祁钰也太惨了吧,前两位没有和子孙们葬在一起是因为去世的地点不在北京,而他生在北京死在北京,咋就没有混进皇家陵园呢?到底发生了什么?

朱祁钰本来不是皇帝,而他的哥哥朱祁镇才是皇帝,在1449年爆发了结果爆发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俘,瓦剌(念wala,蒙古国那一块)咄咄逼人。一时间大明朝无君主,朝廷中许多大臣人心惶惶,甚至提出重新迁回南京,不过这提案被朱祁钰的心腹于谦否定了,认为鉴于北宋,南迁即为亡国论。当时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因为年纪尚小,所以权重之下,众大臣和皇太后决定让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来当皇帝。

给你一个皇位加上皇权,一旦拥有了谁还想丢下不要了,朱祁钰也是这么认为的。朱祁钰的手下于谦率领的北京保卫战击败了瓦剌之后,瓦剌发现逮捕了朱祁镇不好使,想把朱祁镇送回来,可是人家朱祁钰可不想接手要呢!大臣建议朱祁钰迎回明英宗,他不悦,说我本来不想当这个皇帝的,当初是你们逼着我当的。这个时候,于谦说,皇位已经定了,不会再更改,所以理当尽快接他回来。朱祁钰见最得力的大臣都这么说,只得说:"听你的,听你的。"便先后派遣李实、杨善出使瓦剌。 派去瓦剌的使臣杨善随机应变,竟将太上皇迎回,生米煮成熟饭,朱祁钰也只好接受了这个事实,但即便如此在迎接的礼仪上,朱祁钰也减了又减(出来接驾自己哥哥,朱祁钰内心的多么的不愿意),明英宗抵达北京后,由安定门入城。之后,改乘法驾,入东安门,朱祁钰自东安门出迎,行拜见之礼,明英宗答拜,互拉双手,泪涕沾襟,相互推辞逊让了许久(此时朱祁镇没有想到自己的弟弟朱祁钰是多么的两面派)。这个是当时朱祁镇回来的场景,其实朱祁钰心里有一百个不愿意,现在想想觉得朱祁钰也真是够虚伪的。

将明英宗迎回了北京,朱祁钰随即把哥哥软禁在南宫。一锁就是七年。而且朱祁钰当了皇帝之后尝到了皇权的甜头就真心的不想放手了,甚至用了很多手段让自己的儿子(朱见济)来代替侄子(朱见深,朱祁镇的儿子)的皇位。用尽各种手段废除了朱见深的皇太子位置。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朱见济没多时间就生病去世了,初期知识朱祁钰伤心难过罢了,还年轻皇子还会有的,但是在1457年朱祁钰生了一场大病之后,立皇储的问题就突显出来了。就在商议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发生了“夺门之变”,哥哥朱祁镇终于在以前大臣的帮助下,重新夺回了王位。说到这里,大家也都知道的差不多了,朱祁钰被贬后并被软禁,在哥哥朱祁镇重夺政权后的一个月离奇死亡,其实说白了,就是哥哥给害死的呀。也是,本来皇帝就不是你的,给你个甜瓜尝尝鲜,结果太贪心,把整个甜瓜全部吃了还不行,还想着把后续皇位彻底的改变,真是贪心不足蛇吞象呀。

明朝十三陵是哪些皇帝的陵墓,为什么叫十三陵?

后期关于修建陵园就不多说了,朱祁镇真是怀恨在心,怎么可能让有个囚禁他七年的叛徒住进皇家陵园呢,最后能给他一个安息的地方就不错了,所以朱祁钰就没有在十三陵中的位置了。

综上的三位皇帝没有住进十三陵,剩下的13位皇帝

长陵(明成祖,朱棣,永乐)

献陵(明仁宗,朱高炽,洪熙)

景陵(明宣宗,朱瞻基,宣德)

裕陵(明英宗,朱祁镇,天顺,正统)

茂陵(明宪宗,朱见深,成化)

泰陵(明孝宗,朱佑樘,弘治)

康陵(明武宗,朱厚照,正德)

明朝十三陵是哪些皇帝的陵墓,为什么叫十三陵?

永陵(世宗,朱厚熜,嘉靖)

昭陵(明穆宗,朱载垕,隆庆)

定陵(明神宗,朱翊钧,万历)

庆陵(明光宗,朱常洛,泰昌)

德陵(明熹宗,朱由校,天启)

思陵(明毅宗,朱由检,崇祯

全部入住皇家陵园。你们觉得着上述三位皇帝谁最冤屈呢?

说明:本人为医学生,不是专业的历史研究者,文中若有不对,欢迎前来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