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滇藏线入藏的第一站,“茶马古道”上唯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晒盐风景

2019-11-02 19:30:05旅游攻略
盐井乡的正式名称是“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茶马古道上的明珠,纳西族人称其“察卡”即盐井,“察”是食盐,“卡” 是洞眼。它地处西藏自治区东南端,位于横断山区澜沧江东岸芒康县和德钦县之间,是滇藏公路上云南进入西藏的第一站。平均海拔2400米左右。
滇藏线入藏的第一站,“茶马古道”上唯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晒盐风景

盐井乡的正式名称是“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茶马古道上的明珠,纳西族人称其“察卡”即盐井,“察”是食盐,“卡” 是洞眼。它地处西藏自治区东南端,位于横断山区澜沧江东岸芒康县和德钦县之间,是滇藏公路上云南进入西藏的第一站。平均海拔2400米左右。

滇藏线入藏的第一站,“茶马古道”上唯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晒盐风景

盐井是西藏一个神奇的地方,历史上是吐蕃通往南诏的要道,也是滇茶运往西藏的必经之路。

盐井盐田这道人文景观现在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晒盐风景线。

滇藏线入藏的第一站,“茶马古道”上唯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晒盐风景

盐泉资源丰富,较集中于上盐井、下盐井、加达3处,共有盐泉83个,流量为每日140—2288立方

盐井历史悠久,早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前,西藏的部落各占一方的时候就有盐田,传说在朵康六岗当中,芒康岗是产食盐的岗,所以很出名。

滇藏线入藏的第一站,“茶马古道”上唯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晒盐风景

传说中的格萨尔王和纳西王羌巴争夺盐井食盐而发生的交战,叫“羌岭之战”,最后格萨尔王战胜了羌巴,占领了盐井,活捉了纳西王的儿子友拉,到西藏吐蕃王朝后期,纳西王子友拉成了格萨尔王的纳西大臣,盐田给了纳西王子友拉,一直到现在还都保留着最古老、最原始的制盐生产方式。

滇藏线入藏的第一站,“茶马古道”上唯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晒盐风景

盐井所产之盐还有些独特之处,如澜沧江两岸,西岸地势低缓,盐田较宽,所产的盐为淡红色,因采盐高峰期多在3―5月,俗称桃花盐,又名红盐;江东地势较窄,盐田不成块,一处一处的,但产的盐却是纯白色,称为白盐。红盐和白盐的颜色与土质有关。

滇藏线入藏的第一站,“茶马古道”上唯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晒盐风景

红盐产量高,但价格低;白盐多在江东高地筑田晒得,量少,略贵。世代采盐的盐井人最怕阴雨连天,日照不足,出盐极慢且少,还容易出现水患冲毁盐田。洪水季节,卤井将被淹没掩埋。昌都地区准备将其列为受到保护的“盐井盐田博物馆”。

滇藏线入藏的第一站,“茶马古道”上唯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晒盐风景

顺着盐田之间的小道下坡,盐水井就挖在江边。这儿的盐水井有的深近10米,工人们身背圆柱形的木桶,将卤水存储在盐田边的槽沟里,其他的工人将卤水从槽内舀出倒入盐田里。经过一天日头的暴晒和江风的吹拂,第二天,盐田里就会结晶出白色的盐粒了。 依山搭建层层的盐田气势雄伟,盐民们沿着祖先的足迹,走在崎岖险峻的小道上辛勤地劳作,在延续生命的同时也创造着世界上独特的景观。

滇藏线入藏的第一站,“茶马古道”上唯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晒盐风景

盐井的盐田,被称为“阳光与风的作品”,仍完整保留着世界独一无二的古老制盐术。更为神奇的是采用同一处的卤水源,相同的加工器材和同样的 加工技艺,但在澜沧江两岸制成的盐却呈红、白两色。盐民在澜沧江两岸上层层叠叠建起几千块盐田,每次灌满卤水,两三天就能在每块盐田上收获结晶盐10来公斤。

滇藏线入藏的第一站,“茶马古道”上唯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晒盐风景

滇藏线入藏的第一站,“茶马古道”上唯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晒盐风景

滇藏线入藏的第一站,“茶马古道”上唯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晒盐风景

滇藏线入藏的第一站,“茶马古道”上唯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晒盐风景

这就是最后的收货的“果实”--红盐和白盐。

滇藏线入藏的第一站,“茶马古道”上唯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晒盐风景

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旅游纪念品,白盐叫做雪花盐,红盐叫桃花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