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游记:从杭州西湖到三味书屋

2019-10-06 02:18:13旅游攻略
游记:从杭州西湖到三味书屋

来到杭州,西湖自然是一定要去的,不巧刚刮过台风,下火车前还在担心会不会有东倒西歪的大树影响了西湖美景,等进到市区,看街道上整洁有序,心里也就释然了。

朋友和我是同乡,前些年因为孩子在杭州工作,也举家搬了过来,且朋友是个极热心的人,早年便相交甚好,所以,这次来杭州,免不了要讨扰他几日了。

安顿妥帖后,朋友便一刻不停的安排行程,什么河坊街夜市,游西湖,看钱塘江大潮,参观鲁迅先生故居等等,朋友如数家珍,絮絮说起,只可惜我行程匆忙,也只能潦潦的玩一玩了。

我们是头天下午晚些时候赶到杭州的,晚上一起吃饭叙旧,去钱塘江边散步,聊聊各自的工作、孩子们的发展、房价等等,感慨这些年的生活变化真是太大了。

第二天起床不久,朋友便早早来到宾馆,特意安排好了手头工作后,专职陪我们做出行向导了。

西湖游记

游记:从杭州西湖到三味书屋

我素来对西湖是充满敬畏的,小时候便听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知道白蛇和小青就是在西湖边上遇到了许仙,后来又有了《新白娘子传奇》,歌曲里唱“西湖的水,我的泪”,还有法海那个老和尚,西湖边上镇压白娘子的雷峰塔等等,每每想起,便觉得西湖充满了神秘,也就更加想早点来看一看了。

有朋友陪着,出行就显得轻松了很多,虽然是八月伏天,但西湖边上还是游人如织,更有几个年长老者,拿着蘸水毛笔在湖边的廊石上写字,看上去很随意,仔细看时,发现那字写的浑厚隽永,堪比旧时的私塾先生,我和朋友都叹为观止。

很早就知道有断桥这个景点,一直很好奇为什么叫做断桥,难道是一个完整的桥因为某种原因坍塌了,剩下了一个断壁残垣?还是因为其它什么故事,取名叫断桥?总之,这个"断"字,再加上传说中白娘子和许仙在断桥相会的浪漫故事,就愈加觉得神秘了。

这次来到西湖前,先从网上查了一下断桥名字的由来,确实是众说纷纭,一说是孤山之路到此而断,故名断桥;也有的说是本来叫做段家桥,简称段桥,谐音就是断桥了;还有的说是冬天下雪以后,从远处看上去,桥与堤有离断的感觉,所以就有“断桥残雪”云云,总之,各种说法,都是有各自的道理的。

游记:从杭州西湖到三味书屋

明代诗人洪丞就有一首关于断桥的诗,叫做《断桥闲望》,诗云:“闲作步上断桥头,到眼无穷胜景收,细柳织烟丝易断,青屏拂鸟影难留。”

从断桥上向远处看,西湖的美景尽收眼底,平静的湖面,远处的青山,不时驶过的游船,还有细柳轻浮,蓝天碧水,再加上传说中的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游客们的悠闲自在,一个断桥,确实给了人们无限的遐想啊。

走过断桥,就是白堤了,本以为“白堤”只是一个普通的名字,不过随着朋友一路讲解,才知道原来白堤竟然是和白居易有关。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作杭州刺史时,最初修建的白堤,并在《钱塘湖春行》里写道:“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这里的白沙堤就是指的白堤了。

到了这里才知道,白堤的始建者竟然是大名鼎鼎的白居易,感觉西湖的文化底蕴一下子又厚重了很多,孤陋寡闻了。

游记:从杭州西湖到三味书屋

昔日的白沙堤,如今已经换成了柏油马路,宽阔而敞亮,靠湖边密植垂柳,远处是群山含翠,更有湖中大片的荷花,有点让人心旷神怡了。

南宋大诗人杨万里西湖边上送朋友时,一定也是被西湖夏日美景激发出了灵感,《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首诗开头很口语化,让人感觉是不是诗人灵感大发、脱口而出的,也未可知。

有了白堤的印象,接下来的苏堤和杨公堤就好理解了,朋友如数家珍,絮絮讲解苏堤的由来,原来,北宋大才子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发现西湖长期疏于管理,淤塞过半,湖中长满了野草,苏轼就在来到杭州的第二年率领大家疏浚西湖,动用了20余万民工,清除淤泥,恢复西湖旧貌,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了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用6桥相接,后人名之为“苏公堤”,简称就是“苏堤”了。

游记:从杭州西湖到三味书屋

而杨公堤则是和白堤、苏堤齐名的“西湖三堤”之一,是明代的杨梦瑛出任杭州郡守时建造,与苏堤一样,杨梦瑛带领民工疏浚西湖,挖出的大量淤泥,一部分淤泥补益苏堤,其余大部分筑起了一条与苏堤相对,南北走向的长堤,大大方便了南北交通,人们为了纪念他,称此堤为“杨公堤”,也就是“杨堤”了。

游记:从杭州西湖到三味书屋

朋友骨子里透着文人的气息,也是个有心人,来杭州这些年,他把有关杭州和西湖的大小典故都记了下来,有些写到一个小本子上,没事的时候也会拿出来翻看一下,所以,对于西湖大大小小典故,他都能如数家珍,一一说出来,我开玩笑说:如果生在古代,你以一定也是个远近闻名的诗人了。

从钱塘名妓苏小小,到一代文宗阮元,从近代的山水画宗师黄宾虹到原浙大校长竺可桢,朋友一路上的讲解,堪比职业导游,确实让人叹服啊。

西湖的魅力不是短时间就可以细细品透的,只能走马观花看看,草草的玩一玩,朋友也觉得甚是遗憾,但是到了杭州,绍兴是一定要去看看的。

鲁迅故居

从杭州到绍兴,也就几十公里路,倘不去趟绍兴,便是朋友哪里,也说不过去的,因为这里有鲁迅先生的故居,还有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走进这条保存完好的老街,空气里都弥漫着旧时的味道,灰色的青砖瓦房,高高的门楼,大红的灯笼,各种地方特色小吃,偶尔飘过来的臭豆腐味,时间仿佛倒流,又回到了鲁迅先生生活的那个年代。

鲁迅先生的家世也算的是上显赫了,在科举制度下,祖父周福清29岁中了举人、33岁中进士,殿试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达到了家族鼎盛时期。只可惜,周福清并不擅于官场经营,甚至后来被判罚下狱,家族也一下子跌到了谷底。鲁迅先生的父亲周伯宜,是秀才出身,因屡应乡试未中,一直闲居在家,在父亲周福清被判后,周伯宜也被革去秀才身份,十分伤感,常常借酒消愁,后来为病魔所缠,又被庸医所误,死时年仅36岁。

由家族鼎盛到家道衰落,鲁迅先生饱尝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再加上父亲被庸医所误,让鲁迅先生立志学医,治疗像自己的父亲一样的病人。

正如鲁迅先生在呐喊中写道:“我的梦想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鲁迅先生的生平自不必细说。

百草园大家最熟悉不过了,也是鲁迅先生描述的最具童趣的一个地方,从名字上可以看出来,百草园其实是一个荒芜的菜园,不仅瓦砾成堆,杂草丛生,而且有树木、蔓藤和飞鸟虫兽,但这里却是孩子们天堂。

文中是这样写的:“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

相对于百草园的无限乐趣,三味书屋就显得了刻板了许多,很早就好奇为什么叫三味书屋,三味都指的是什么,对此也确实有不少解释版本,说法不一。

当年执教于“三味书屋”的寿镜吾老先生之孙寿宇先生是这样解释的,三味指的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羡慕、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

来到这里,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闰土“了,现实中闰土的原型叫章闰水,因为八字上五行缺水,所以小名叫做“阿水”。

少年闰土的形象可谓是深入人心,相信每个人都被鲁迅先生的描述吸引过,月光下的少年,银色的项圈,手持钢叉,一个十足的小英雄,可是,人到中年的闰土,却被岁月磨成了一个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人。

小说《故乡》里的描述大家一定印象深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跨下逃走了。“

而中年闰土却是这样的:”头上顶一顶破毡帽,身上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笨又粗还有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我这时很兴奋,但又不知道怎么才好,只是说:闰土哥,你来了......。他站住了,脸上表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动嘴唇,却没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

生活的磨砺,让一个阳光、鲜活的少年,变得寒酸怯懦、麻木不仁,鲁迅先生通过对闰土的形象刻画,深刻揭示了那个年代生活在底层人们的不易。

在这些保存完好的老院子里,还有很多关于鲁迅先生生平及其家族的展示,只可惜我来去匆匆,也只能是走马观花的感受一下那个特殊年代的氛围了。

来到杭州,走过绍兴,很多从古代到近代的历史人文一一展现,这里的文化底蕴也随着朋友一路的讲解,变得鲜活起来,变得好像触手可及。其实,一座城市的魅力,远不只是秀美的山水,奢华的建筑,历史的厚重感会赋予这座城市更深层次的内涵,让人留恋。

更有朋友的热情,让我对这个地方充满敬意,杭州,我还会再来的。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