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旅行摄影,如何拍出独特风格的历史建筑?

2019-09-14 18:54:06旅游攻略
旅行摄影,如何拍出独特风格的历史建筑?

宫殿皇陵、寺庙教堂都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值得骄傲的文化遗产,也是我们回首人类文明昔日巅峰的重要途径。

游客们留恋这些文明精粹,自然想为其创作一幅独具风格的摄影大片,却不知如何才能完成这个心愿。

旅行摄影,如何拍出独特风格的历史建筑?

其实,要把这些历史古迹拍出风格来并不难,最重要的技巧在于抓住此地独一无二的“印象”,将其突出展现在自己的图片之中,至于其他次重点的特色和属性,无须在画面中强求,甚至应该主动放弃。所谓“众生千面,我取一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

宫殿皇陵:繁华与衰落并存

//

旅行摄影,如何拍出独特风格的历史建筑?


当我们去类似于皇宫、王陵这样的地方旅行时,所用的形容词大多如下:保存完好的,我们会形容它们气势恢宏、富丽堂皇、巧夺天工;倒塌成一片废墟的,我们会形容它们断壁残垣、破败荒芜、萧索冷清。

其实,这些形容词正是它们最显著的“印象”,要想把宫殿皇陵拍成大片,只需把词汇里的内容表达充分即可。


繁花似锦

古时的皇宫,四周都会建起高大的宫墙,既能起到防御作用,又能彰显皇权的威仪。在为皇宫拍摄照片时,可以尝试从另一座更高的建筑物上进行俯拍,通过宫墙与周边环境的对比,体现出皇宫的庄严神圣。

印度新德里的红堡建成于1647年,是莫卧儿帝国曾经的皇宫。它和北京故宫一样,最外面有一层厚重的城墙,作为与外界的分界线。我选择其南边的侧门和城墙进行俯拍,这里人迹稀少,城墙得以保持最初建成时的状态。并且,从这个方向取景,构图时还能把远处新德里的都市景色也纳入画面,使图片上下两部分多了一点“以今鉴古”的意味。

200mm / f/5.6 / 1/600s / ISO800 / -0.33eV


柬埔寨金边的皇宫,建成于1870年,目前依旧是国王的官邸和外交场所。

下图是皇宫里的检阅台,是重要活动时国王现身的场所。构图时,我把设计最精致的屋顶塔尖放在画面左侧的黄金分割线上,右侧加入一座同样精致的灯柱作为前景,以平衡画面的重心。此外,还在左下角引入一条步行道,以及两位游客的身影,通过他们身形的对比,衬托出皇宫建筑的高大威严。

42mm / f/11 / 1/250s / ISO100 / 0.00eV


沈阳郊区的清福陵,是努尔哈赤的陵墓。它的建筑形式参考了明朝皇陵,有一条笔直的墓道,从最外侧的正红门一直通到最内侧的墓门之前。在通过最后一座建筑——大明楼的时候,我觉得通道内的光影效果非常适合表达皇陵里肃穆幽深的气氛,便拍摄了下图。通道对面是努尔哈赤陵墓的墓门,通道内本没有阳光,墓门把光线反射进来,同时揉进了自身的红色,让前方的墙壁都披上了一层浅红色的外衣。

我刻意选择16:9的画幅,为画面增添一些电影镜头的叙事感。同时,为了在通道内营造出深邃悠远的光影效果,我将曝光补偿设置为-1档进行拍摄。

16mm / f/6.3 / 1/40s / ISO800 / -1.33eV


来到故宫,可以不拍太和殿,却绝对不能不拍角楼。夕阳西下,原本金色的阳光降低威力,转化成淡淡的橘色,均匀地洒落在角楼和护城河的表面,使它们都透出一股恬静柔美的气质。此时是拍摄角楼的最佳时间,可以将其“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精妙设计完美地表现出来。

24mm / f/8 / 1/100s / ISO200 / 0.00eV


拍摄角楼时,最经典,也是最不会过时的构图方法,就是标准的对称构图。拍摄时,可以将整个故宫西北角的垂直线作为对称的中轴线。


断壁残垣

公元前500年左右,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国王大流士一世建造了一座著名的王宫:波斯波利斯。这座当时世界上最雄伟华丽的宫殿,被踏着铁骑而来的亚历山大大帝付之一炬,之后便销声匿迹,直到1622年才被重新发掘出来。如今,遗迹里只剩下一些巨型的石柱还屹立在原处,提醒人们此处曾经的壮丽。

70mm / f/8 / 1/500s / ISO250 / 0.00eV


游览接近结束的时候,天空飘来片片乌云,遗迹里的石柱也跟着暗淡下来,此时的场面用“悲情落寞”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于是我便以这个“印象”作为主题,退到远处,用70mm的长焦拍摄遗迹的全景,画面的上部只包括压境而来的乌云,是整幅图片的气氛制造者。

西夏王陵的土质偏黄,适合在傍晚时分就着夕阳的光线进行拍摄, 将其质感充分表达出来。拍摄下图时,我刻意使用最简单的构图方式,把王陵放在画面中央,广阔的地平线上再没有其他事物,展现出王陵孑然孤立的神态。

24mm / f/8 / 1/100s / ISO200 / -0.33eV


柬埔寨的吴哥文明,蕴含着太多的神奇和传说。在暹粒郊外,有一处和吴哥窟建制相同,但已坍塌成一片废墟的遗迹,叫作崩密列。如今,宫殿所在的地方,与其说是遗迹,不如说是一片森林,只不过地上多了些残破的石砖和石柱罢了。

为了把此地的废墟感拍摄出来,我找到一座小型石柱,原本应该是建筑里的装饰品,如今安静地躺在两块石砖的缝隙之中,周身覆满青苔,让人难以想象它曾经的精美。我使用 120mm 的长焦远距离拍摄,营造出安详平和的画面感;在画面左侧加入大面积的藓类植物,暗示出“遗迹虽已不再,却依旧孕育新生”的主题。

120mm / f/4.5 / 1/200s / ISO400 / -1.00eV


依旧是吴哥文明,塔布隆寺遗迹上长出的这棵古树,因为电影《古墓丽影》,早已闻名于世。几百年的时光,树根早已深入砖墙的缝隙之中,若要根除,建筑也会崩塌,保持现状是最明智的选择。

24mm / f/8 / 1/160s / ISO200 / -0.67eV


拍摄这张照片时,我选择了一个背光的角度,让光线在原本就很斑驳的神庙和古树上刻画出更多明暗对比,凸显两者合二为一的怪诞与夸张。


//

寺庙教堂:虔诚的信仰之地

//

宗教建筑在全球各个文明之中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其中精美之作,不仅会吸引当地信徒来祭拜,更能吸引全球游客前来参观。这些建筑的第一“印象”,无须多言,自然是“虔诚”二字。其具体展现,可以在建筑装饰、室内陈设和僧人修士的生活状态中多多发掘。


建筑装饰里的虔诚

宣礼塔是清真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时具有召唤信徒前来礼拜的功能,如今有了扩音喇叭,宣礼不再依赖人力,宣礼塔的装饰意义变得更加重要。院子里搭起了遮阳用的顶棚,游客只能从偶尔出现的缝隙中一睹宣礼塔的真容。构图时,我将清真寺主体建筑的一角和宣礼塔“放进”一处呈V字形的顶棚缝隙之中,通过画框构图法引导观众的视线,重点呈现宣礼塔精致的花纹和高耸的状态。

70mm / f/8 / 1/500s / ISO200 / 0.00eV


教堂的穹顶有一幅巨大的壁画。每一名游客只要踏进教堂,都会不由自主地抬头望向它。室内采光只靠图中所展示的吊灯,以及面积很小的窗户,如此条件下,我只能将感光度调高到 ISO 6400,并将曝光补偿降低到-1档进行拍摄。对焦点选择为壁画的脸部,而不是吊灯,因为吊灯作为前景,是画面中的次要元素,并不一定要清晰展示。

70mm / f/6.3 / 1/50s / ISO6400 / -1.00eV


室内陈设里的虔诚

佛堂前,供着一排大小不一的油灯,我站在稍远的距离,通过135mm的长焦进行拍摄,让画面显得更加安静平和。对焦点选择为最大的那盏油灯,前后方其他几盏小油灯分别作为衬托用的前景和背景,并用f/4的光圈将它们虚化。此外,还通过稍稍提高感光度,降低曝光补偿,提高快门速度,使其达到1/800s,这样便可以把火焰的外形完全凝固住,制造出一种时空停滞的意境。

135mm / f/4 / 1/800s / ISO200 / -0.33eV


纯金打造的印度教佛像,经过岁月的洗礼,外表早已变得浑浊,只有经常被人抚过的地方才能露出原本的金色。下图中,佛像中心部位比其他地方的光泽度高出很多,暗示出此地信徒时时膜拜的虔诚。

为了将佛像的状态表达清楚,我采用平视的角度,使用200mm的长焦远距离拍摄;同时通过f/4 的大光圈,虚化背景中的屏风,突出作为主体的佛像。

200mm / f/4 / 1/160s / ISO400 / -0.33eV


僧人教士的修行状态

傍晚时分,三位小喇嘛笑脸盈盈地从寺庙里走出来。看见我的镜头,三位表情不一,有人害羞,有人淡定,也有人笑着打招呼。拍摄时,由于光线已经非常昏暗,只能将感光度调整到 ISO 6400进行拍摄。之所以调到这么高,是因为孩子们的动作难以预测,为了保险起见,我将光圈设置为f/5.6以增大成像景深,快门保持在1/100s左右,以确保能捕捉他们的动作。

35mm / f/5.6 / 1/90s / ISO6400 / 0.00eV


在柬埔寨和泰国的边境线上,有一座不为人知的吴哥遗迹,叫作帕威夏寺。它建于11世纪初,是吴哥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今,寺庙的建筑已经坍塌了大半,只剩几个小房间还挺立着。

70mm / f/5.6 / 1/500s / ISO400 / -1.00eV


一位小和尚坐在寺庙内,背靠着门框,我选择寺庙前的一棵古树作为前景,占满左侧半面画幅,把小和尚的背影放在右侧的黄金分割线上,右下角再加入一些遗迹里倒塌下来的石砖,如此构图,即使没有前面的背景知识,图片本身的故事性已足够强烈,能够让观众感受到小僧人修行时的状态。


END


文章节选自汪振《从全世界路过:旅行摄影完全攻略》,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