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从大理《德化碑》说南诏:我背叛你,并不是我的本心

2019-09-06 16:48:04旅游攻略
从大理《德化碑》说南诏:我背叛你,并不是我的本心

导语:

在云南省大理市城南7公里处有一个村子,名叫太和村,1200年前,这里曾是举世闻名的南诏国都太和城。在南诏太和城的遗址内,矗立着一块黑色的古碑,它就是被誉为“云南第一碑”的《德化碑》。

南诏国已如烟消逝,而《德化碑》上至今读来仍令人荡气回肠的碑文,凿凿印证着南诏雄霸一方的历史,辩说着南诏与唐王朝的一段曲直,其文之雄辩高美,冠盖古滇。

从大理《德化碑》说南诏:我背叛你,并不是我的本心

《德化碑》

南诏的建立

南诏是云南白族和彝族的先民联合云南境内其他民族在唐玄宗时所建立的政权。从战国以来,中原地区的王朝就和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有了密切的联系,还有不少汉人陆续迁到这里,和当地人融合。这里的民族繁杂,名称随时代而变迁。

唐初,主要有“白蛮”和“乌蛮”。白蛮居住在滇池和洱海中间一带,受汉族影响很深,经济文化比较先进,已使用牛耕,种水田,也种梯田。乌蛮居住地在云南东部、东北部、贵州西北部和云南境内其他山区,以畜牧为业,文化和经济都不及白蛮。由于长期接触,两族的居地也不是截然划分的,其他方面的联系也很密切。

从大理《德化碑》说南诏:我背叛你,并不是我的本心

南诏示意图

住在洱海周围的居民除白蛮外,也有乌蛮。其时,有六个乌蛮部落,部落首领称诏(王意),因而叫“六诏”。其中蒙舍诏居于最南端,被称为南诏。吐蕃向周边扩张势力范围时,洱海地区也是它吞并的目标。唐朝为削弱吐蕃在这一地区的势力,扶助倾向唐朝的南诏,以南诏牵制吐蕃。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玄宗封南诏的第四代王皮逻阁为云南王,次年迁都太和城,以此为中心,在唐朝廷的帮助下,先后消灭了其他五诏,统一了六诏,南诏正式立国。

从大理《德化碑》说南诏:我背叛你,并不是我的本心

大理古城:其历史可追溯至南诏王阁罗凤筑的羊苴咩城,为其新都

南诏与唐的战争

南诏是在唐朝廷的支持下立国的,与唐保持着友好关系。但在唐玄宗统治后期,随着唐朝政治的腐败,对地方处理不当,破坏了双方的和好关系,引起一系列冲突。

早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也就是南诏迁都太和城的当年,唐玄宗就曾对南诏用兵,据《新唐书》记载:

初,安宁城有五盐井,人得煮鬻自给。玄宗诏特进何履光以兵定南诏境,取安宁城及井,复立马援铜柱,乃还……

唐玄宗天宝九载(750年),南诏第五代王阁罗凤过云南(云南的姚州,今姚安),遭唐云南太守张虔陀无礼于阁罗凤,又征求财物,阁罗凤怒,发兵攻陷姚州,杀张虔陀,并攻下三十二州。次年,唐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军八万征讨,阁罗凤请和并谢罪,但鲜于仲通骄狂自大,不同意阁罗凤的请和,进军西洱河大败,死者六万人。南诏遂归附于吐蕃,受吐蕃封称东帝,自建国号大蒙。

从大理《德化碑》说南诏:我背叛你,并不是我的本心

南诏、吐蕃、唐

唐王朝不接受教训,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又遣大将李宓率兵十万出击南诏。经过激战,唐军覆没。这即是有名的“天宝战争”。

不久之后,安史之乱爆发,阁罗凤趁机扩大领土,控制区域达到今云南全境及四川西南、贵州西北部。

阁罗凤立南诏德化碑

阁罗凤虽然数次击败唐朝军队,声威赫赫,但他是一个有眼光的政治家,从南诏的长远利益考虑,不愿长期与唐朝廷为敌。他令人为唐军将士裹尸,“祭而葬之”,并令人撰文,详记和唐历次战争的缘由和经过,也说明了南诏、唐朝和吐蕃间的关系,表明了叛唐的不得已和希望与唐重修于好的期望,此文刻于巨碑之上,立于都城之中,这就是《德化碑》。

从大理《德化碑》说南诏:我背叛你,并不是我的本心

阁罗凤

碑文中记载:

吐蕃是汉积雠,遂与阴谋,拟共灭我。一也。诚节王之庶弟,以其不忠不孝,贬在长沙。而彼奏归,拟令间我。二也。崇道蔑盟构逆,罪合诛夷,而却收录与宿,欲令雠我。三也。应与我恶者,并授官荣,与我好者,咸遭抑屈,务在下我。四也。筑城收质,缮甲练兵,密欲袭我。五也。重科白直,倍税军粮,征求无度,务欲蔽我。六也。于时驰表上陈,屡申寃枉,皇上照察,降中使贾奇俊详覆。

这些叙述说明了南诏、吐蕃和唐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也说明了自己不得已而叛唐的理由,希望唐朝廷可以理解自己的苦衷,并且审时度势,收兵停战。并说:

我世世事唐,受其封爵,後世容復歸唐,當指碑以示唐使者,知吾之叛非本心也。

可见,南诏叛唐,很大程度上是唐朝对外关系处理不当造成的恶果,过错在于唐。不过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时期的南诏的确强大起来,开始了对外扩张,其叛唐也带有一部分扩张势力范围的因素。

从大理《德化碑》说南诏:我背叛你,并不是我的本心

《德化碑》

南诏与唐的修好、南诏的衰亡

阁罗凤死后,其孙异牟寻立为国主,即遣使入朝,请求归返唐室。唐王朝此时兵祸连年,国力衰弱,于是接纳了南诏。宰相李泌也认识到,“云南自汉以来臣属中国,杨国忠无故扰之使叛”,承认南诏于唐的对抗过在唐而不在南诏,因此提出“南通云南”以“断吐蕃之臂”的方略,为唐德宗接受。

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唐朝派袁滋为特使持节来册封南诏王,这是在《德化碑》树立之后28年的事,自此,南诏重归于唐。

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由于唐西川节度使杜元颖昏庸贪污,且苛待士卒,使士卒流入南沼,南诏统治者遂大举入川,攻下成都,大掠而去。之后从公元858年到公元877年,南诏又向今广西、贵州、四川一带进兵,唐朝为之虚耗,南诏亦因而疲敝。双方又恢复和好关系。

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汉人权臣郑买嗣起兵杀死舜化贞及南诏王族八百余人,灭亡南诏,建立大长和国,南诏就此灭亡。

从大理《德化碑》说南诏:我背叛你,并不是我的本心

《德化碑》

结语:

纵观南诏自公元738年统一到公元902年灭亡的一百六十五年,它的建立和存在促进了云南各族的融合和文化经济的发展,密切了边疆和中原的联系,而《德化碑》的矗立,也让我们了解到了一段有血有肉的历史,除了叙述天宝战争的原由,其上还广泛记载了南诏时代云南的诸多史迹,如城廓建置、职官体制、农田水利以及养马、采矿、纺织等业,甚至连温泉疗疾这样的细琐之事也有载述,因此,它是在一千多年前留下的研究南诏历史、经济、政治、军事、文化、风俗以及民族关系的宝贵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