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带你走进丝绸之路古城伊宁

2019-09-04 21:00:04旅游攻略
带你走进丝绸之路古城伊宁“天山遗珠”伊宁的丝绸之路历史

伊宁位于伊犁河谷,天山在这里分为南北两支。它的南支在夏天的时候阻挡了来自于整个新疆南疆的塔里木盆地热浪的袭击,而天山的北支在冬天的时候又阻挡了来自于西伯利亚寒流的侵袭。在伊宁的西部是敞开的平原,所以大西洋的暖流又可以到达伊犁河谷,由此伊宁所在的地方就是整个新疆气候最湿润,环境最优美也最适宜于人居的地方。在两千多年以前的西汉初期,伊宁所在的伊犁河谷以及以西的地区是由一个游牧民族,叫做乌孙的游牧民族他们的驻牧之地。由于这里环境优美,草场辽阔,同时这个地方又盛产伊犁马,伊犁马是我们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天马之一,所以这个地方就哺育了乌孙这个民族。

与此同时,由于伊宁地处丝绸之路北道的要道,所以也成为丝绸之路北道上那些使者,商人,僧侣,旅行家要驻足的一个地方。乌孙就是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交通和商业条件下发展成为两千多年以前西域地区的一个强盛的游牧政权。不过在这个时候活动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匈奴逐渐强大起来,势力深入到了西域地区,所以乌孙也成为了匈奴的附庸,收到匈奴的欺凌。吓在汉朝初期的时候,也受到了来自北方匈奴的威胁,所以汉武帝时期就曾经派张骞出使乌孙。张骞出使乌孙的时候有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是联合乌孙从东西夹击匈奴,第二个目的就是打通丝绸之路。但是当张骞来到乌孙之后,乌孙有一些犹豫,因为他们惧怕匈奴的势力,所以对于联合汉朝举棋不定,犹豫不决,没有下最后的决心。后来张骞回到长安之后,就把情况给汉武帝做了汇报并且建议采取与乌孙和亲的策略进一步加强与乌孙之间的联系,来坚定乌孙联合打击匈奴的一个决心。汉武帝觉得张骞说得非常有道理,所以就赞同了这个主张。

于是就在汉武帝时期先后有两位宗世女嫁到乌孙。一位是细君公主,又成为刘细君,刘细君和乌孙和亲之后只生活了四五年,后来就因病去世了。联合乌孙攻打匈奴的目的没有达到,汉武帝又派去一位和亲公主叫做刘解忧,历史上称为解忧公主。这个解忧公主是楚王刘戊的孙女,解忧公主与前面派去的刘细君不一样,她生性开朗活泼而且饱读诗书,所以就非常善于交际和沟通。当这个解忧公主来到乌孙之后一下子就打开了局面,而且深得乌孙王昆莫的喜欢。当汉朝和乌孙之间的关系走的很近之后,匈奴坐不住了。但是它感觉到乌孙又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游牧政权,所以也不能贸然地就派兵去打乌孙。匈奴如法炮制,也采取了和亲的策略,把一个匈奴公主也嫁给了乌孙的昆莫。这样就让乌孙王就左右为难了,匈奴不敢得罪,汉朝也表现出来了足够的诚意。后来思来想去,这个乌孙王就想了个这种的策略,把匈奴公主封为左公主,把汉朝的公主封为右夫人。在乌孙那里以左为上,所以匈奴公主的地位还在汉朝公主的地位之上,对于这一点,解忧公主是心知肚明的,她知道这个乌孙王还处于首鼠两端,犹豫不决的情况。接下来,刘解忧要做的工作就非常多。

带你走进丝绸之路古城伊宁

解忧公主一方面周旋于昆莫和匈奴公主之间,这个匈奴公主善于骑射,因为从小在草原长大,但是骑射的本领在乌孙其实不算什么特殊的技能。解忧公主琴棋书画样样都能,这一点是游牧民族没有的,再加上解忧公主开朗活泼,就深得乌孙昆莫的喜爱。经过刘解忧真诚的不懈的努力,后来乌孙的昆莫终于下定决心要联合汉朝共同打击匈奴。

对于这个和亲我们中国历史上旺旺有不同的评价,有一些人认为和亲是很有效,是一种和平的方式代替一种军事的方式,减少了很多无谓的牺牲,使中原地区和边缘民族的感情更近了。但是发对的人认为,和亲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而且是以屈辱的方式来换和平,最终和平也没有到手。我觉得对于历史的和亲应该客观地来看待,它既然是一种政治策略,一定有它的原因所在,我们既不能全盘地肯定也不能全盘地否定,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解忧公主和乌孙的和亲而言,我觉得是汉朝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和亲。当时解忧公主和乌孙和亲是公元前的101年,过了30年公元前72年的时候,当时乌孙就下决心和汉朝联合。当年的时候汉朝出兵15万从东边,乌孙出兵5万从西边,20万大军东西夹击匈奴,最终打败了匈奴。又过了12年,汉朝就在西域设立了西域都护,正式开始对西域行使主权。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解忧公主和亲的历史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令解忧公主尤其想不到的是在两千多年之后,沿着当年解忧公主为之付出一生努力的所开辟的丝绸之路来自地中海的一种香草叫做胸衣草。这种胸衣草非常择地,一般地方种不了,但是伊宁所在的伊犁河谷非常适合种植,所以从地中海沿岸移植到了这里。人们发现这种草不仅可以提取作为高级化妆品,而且在中药上也有作用,甚至可以接触烦躁,解除忧愁,所以又称为“解忧草”。人们把这种解忧草和当年的解忧公主联系在了一起,所以在今天的伊宁附近还有一个解忧公主薰衣草园,以此作为对当年的解忧公主对伊宁这个地方的贡献。

带你走进丝绸之路古城伊宁

到了唐朝伊宁这个地方由于丝绸之路北道的繁荣,逐渐地又成为了一个商业重镇。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在新疆的吐鲁番出土了大量的纸质的文书,反映了汉唐之际当时在新疆这个区域政治经济和商业发展的情景,我们把它称为“吐鲁番文书”。其中有一份吐鲁番文书谈到了这样的一个诉讼案件。在一千多年以前,唐朝的高宗统治时期。当时在吐鲁番的安西都护府的长官接到了一个诉讼案。原告叫做曹禄山,是来自于中亚的一个粟特商人。告来自于长安的一个人叫做李绍瑾。这个诉状是这样写的,说四年以前,李绍瑾和曹禄山的哥哥做生意,就从长安来到了一个叫做弓月城的地方。曹禄山的哥哥在弓月城开的有商铺,李绍瑾就从商铺里面取了275匹绢,应该是相当大的一笔钱。然后两个人就一块到新疆的库车去做生意,后来曹禄山的哥哥就失踪了,而且李绍瑾就私下侵吞了这275匹绢卖掉之后所得的银钱。曹禄山作为弟弟在四年之后就状告李绍瑾。第一要李绍瑾说清楚他哥哥的下落,第二要李绍瑾赔偿275匹绢的银钱所得。

弓月城就在今天伊宁附近,属于今天的伊宁县,我们可以把它作为尹宁市的前身。在唐朝的时候弓月城是一个商业重镇,唐政府在这里设置官员,对这个城市进行管理,而且收取来往于丝绸之路北道的商人的商税。粟特是一个古波斯语,指的是生活在今天中亚的阿姆河和锡尔河这一带当时中亚的小国的商人,这部分商人在中国的史书中被称为“昭武九姓”。粟特人天生就会做生意,而且不畏艰险。这部分商人经商的时候有一个特点,往往是组团,从他们家乡出发, 沿着丝绸之路向东。在这个过程中间他们遇到一些商业重镇就留下一批人,然后继续向前走,在另一个商业重镇再留下一批人。逐渐地就在这些商业重镇形成了一个一个的粟特的部落,就成为粟特商人存储货物,买卖商品,交流信息,住宿修养的一个地方。久而久之,粟特商人基本上就把丝绸之路的贸易控制了,所以在丝绸之路的历史上,粟特商人是非常有名的。这个曹禄山就来自于“昭武九姓”的曹国,在唐朝初期的时候,他们也是沿着丝绸之路向东先来到了弓月城,感觉到伊宁这个地方交通比较发达,生活环境又比较好,是一个商业重镇,所以曹老大就留在了这里,作为他们曹氏家族的一个商业据点。走到吐鲁番曹禄山留了下来,其他的一部分人继续向东,一直走到唐朝的都城长安。

就在长安城曹氏家族的其他的那一部分人和李绍瑾认识了。李绍瑾是长安人,在西域做丝绸生意,所以后来和曹氏家族一拍即合。因为李绍瑾熟悉内地的丝绸,对于质地,来源地,都很有把握,所以他们双方互相需要,就合伙儿做起来生意。就在四年以前,李绍瑾从长安来到了新疆,先到了吐鲁番,见了曹禄山,稍作停留之后又沿着丝绸之路北道到了弓月城,见到了曹老大。曹老大当时已经是弓月城小有名气的一个商人了,有自己的店铺,生意做的也很红火,热情地接待了李绍瑾。李绍瑾就和曹老大一起从曹老大的商铺里面提了275匹绢去到了库车城,但是后来曹老大的下落不明,李绍瑾一个人返回了吐鲁番。

后来安西都护府又调取了其他的证据,特别是弓月城曹老大店铺里面的其他证人的证词,证明确有其事,当年确实是曹老大和李绍瑾一块而到库车去做生意。所以就下令把李绍瑾传唤到了安西都护府,李绍瑾当堂也承认的确有这个事情,但是曹老大的下落他也说不清楚,但是肯定不是我害的,我愿意把这275匹绢的银钱所得重新交给曹氏家族,而且也希望与曹氏家族重新和好,一块儿来做生意继续寻找曹老大的下落。

带你走进丝绸之路古城伊宁

通过这样一个诉讼案的还原,我们得到了很多非常重要的信息。首先的一点,当时丝绸之路北道商业非常繁荣,其次作为丝绸之路北道的重要的节点城市弓月城已经开始参与到丝绸之路国际贸易中来,而且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丝绸之路的重镇。通过这样一个类似于国际贸易的诉讼案件我们可以看的出来在一千多年以前的唐朝出现了内地的商人与外地的商人进行的这种中外合资合作经营的这种情景。反映了丝绸之路在本质上它的开放性,互补性以及合作性。

商业的繁荣,军事地位和交通地位的重要性使伊宁这个地方到了清朝的乾隆年间的时候,城市地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乾隆年间的时候,在伊宁这个地方设立了一个总统伊利等处将军,简称为“伊犁将军",这个治所就设在了伊宁附近不远的惠远城。伊宁从此之后就成了整个新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到了鸦片战争时期,伊宁又迎来了一位非常尊贵的客人,他就是我们国家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很多人熟悉林则徐是因为他在鸦片战争时期进行了轰轰烈烈的虎门销烟。因为这个事件似乎就把林则徐其他方面的一些事给遮蔽掉了。其实在林则徐的晚年,还曾经有两年多的时间被发配到了伊犁将军府,在这里林则徐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而且给伊宁这个地方留下了很宝贵的物质和文化的遗产。

林则徐当年在虎门销烟之后,因为收到保守派的排挤,道光皇帝就把他发配到了伊宁。在他从广州然后经过西安要到西北的时候,在西安这个地方林则徐与他送行的家人进行话别。在话别的时候,林则徐没有眼泪,也没有怨言,而是随口吟出了两首诗,其中说到了这样两句诗: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这句话非常有名,后来不仅是林则徐他本人的一句座右铭,同时也成了后来很多人励志的名言。抱着这样的一个想法,林则徐踏入了进入新疆的道路。在林则徐还没有到来的时候,已经有一件事情在等待这林则徐的处理。伊犁将军叫做布彦泰,接到了道光皇帝的一纸诏书,要让他把驻守在伊宁的伊犁镇数万精兵撤入关内,然后到天津去保卫北京的安全。布彦泰觉得这样子不行,因为西北地区需要军队来保卫。当林则徐到来之后,布彦泰为他接风洗尘,林则徐觉得这个事情不能做,也就是伊犁镇的数万精兵不能撤入关内。林则徐当年在广州禁烟的时候他发现我们的边防海防这一块危机重重,所以他主张加强海防。但是当他从内地一路走来走到新疆的时候,他发现新疆这个地方地域辽阔,所以这个地方不仅不能减兵,反而应该增加兵力,保证这个地方的稳定和安全。所以当布彦泰征求他的意见的时候,林则徐就明确地表示反对,他觉得伊犁这个地方是一个经济重镇,交通重镇,军事重镇,虽然说在清朝晚期的时候丝绸之路没有像汉唐时期那么繁荣了,甚至丝绸之路的有些道路都已经堵塞了,但是未来呢?伊犁河谷将关系到新疆,关系到大西北,甚至关系到我国与中亚的关系,所以异常重要。

未来要发展丝绸之路,重新开辟利用丝绸之路的时候,伊犁这个地方就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应该保留这个地方,而且在这个地方保留重兵来保证它的安全为未来的丝绸之路重新的开辟大写坚实的基础。林则徐就主动提出这个奏章由他自己写,把原因特种事实说清楚,而且言辞恳切,有理有据。后来这个奏章就到了道光皇帝手里,道光皇帝一看林则徐和布彦泰说得十分有道理,所以就撤销了他当初下达的诏令,保留了伊犁镇的数万精兵。这个事情是林则徐来到伊宁之后做的第一件大事,也是第一件好事。事实证明是正确的,它对于保证伊犁的安全,大西北的安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一年林则徐已经58岁了。

当时发配到伊犁将军府的清朝的官员有很多,成百上千,很多人到这里养养花,种种草,甚至闭门读书,或者发发牢骚,等待这时间到了回到关内。林则徐在这里做和很多的实事,也做了很多的好事,深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其中林则徐在这里留下的一个重大的水利工程项目就叫"林公渠”。这个林公渠位于伊宁东部伊犁河北边的一个人工干渠,这个干渠长100多公里,灌溉着近百万亩的良田,而这个“林公渠”与当年的林则徐就有密切的关联。当林则徐来到伊宁的时候,他发现这个伊宁东部伊犁河的北边有一块废地,当地叫做“阿齐乌苏废地”,这块地表面上能够种庄稼,但是因为没有水渠,所以这块儿没有种庄稼,颗粒无收,所以成了当地的一块废地。不过当林则徐来到这里的时候,当时的伊犁府将军和驻在这里的数万精兵他们面临着很大的财政危机。在以往的时候伊犁将军府和数万的伊犁镇精兵主要靠中央财政的支持,但是鸦片战争以后,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给西方列强巨额的赔款,所以清朝政府的财政是入不敷出,所以伊犁将军府的财政也是捉襟见肘。这让布彦泰大伤脑筋,后来他思来想去就考虑到了阿齐乌苏这块废地。他想这近百万亩的土地如果得以复垦,不仅可以解决数万精兵的粮食供应问题,同时也可以部分缓解伊犁将军府的财政困难。要让阿齐乌苏这块地复垦必须先修水渠,要想先修水渠,要有资金。想到这里他就重新想到了林则徐,他知道林则徐在中原地区是一个有名的水利专家,对于治理大江大河和湖泊非常有经验,所以就主动征求林则徐的意见。

林则徐对于复垦阿齐乌苏是非常赞成的,而且有一个初步的规划。有了规划之后,资金怎么来呢?林则徐也知道财政困难,所以就主动提出自己随身还携带了一部分银两,先把这部分钱捐出来用于修治阿齐乌苏的大渠,布彦泰也非常感动。同时林则徐的这种行为也给他提了一个醒,但是在伊犁将军府有很多发配的官员,清朝当时有一个政策,这些被发配的官员可以通过捐资减罪的办法来减免他们遣戍的时间。后来布彦泰就通过一些渠道把这个消息传递给了被遣戍在伊犁将军府的那些官员。就这样凑齐了修建阿齐乌苏的大渠的钱,林则徐主动承担了阿齐乌苏渠首工程,选择了在伊犁河的一条支流哈什河其中的某一个地方开了一个引水渠的渠口。这个渠首工程前后用了四个月的时间,使用了十万多个工才最终完成。完成之后这条大渠也就逐渐修成了,近百万亩阿齐乌苏的废地得到了灌溉,重新成为一片良田沃野,对于缓解当地的经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今天来到伊犁河谷,有机会欣赏伊犁的美景,而且在重新建设丝绸之路的时候,我们不要忘了林则徐这位老人为伊宁所付出的劳动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