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寻根之旅:清波映榆(作者:王以太)

2019-09-02 19:42:03旅游攻略
寻根之旅:清波映榆(作者:王以太)
寻根之旅:清波映榆(作者:王以太)

有的人知道: “ 清波映榆 ”,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对当时古邳州一棵大榆树的美誉。

说的是明朝末年,张姓先祖已在大运河畔古邳州地方植桑种田,安居乐业,世代繁衍,人丁兴旺,逐渐聚居成一个村庄名曰”上张家”。张家的一户族人在自己的宅地上栽下一棵榆树,在家人的辛勤侍弄下,大榆树吮运水之甘泉,吸天地之精华,根深叶茂,生长迅速,形如天伞华盖,荫覆大地。来往行人,均在此休息乘凉、打尖歇脚;大运河中行船经过此处无不落蓬息橹,抛锚泊舟,系缆树下,补充草粮。一时南船北马,商旅客官,到树下休息交流成为贯例。天长日久,人们渐渐忘却了“上张家”的庄名,不约而同的皆以“大榆树”传称,从此”大榆树”便成了古邳州的地标。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古邳州时,一时兴起,站在龙舟之上看风景,但见碧波滔滔,舟船纵横;桅林渔歌,海晏河清,一派太平盛世景象;举目眺望,在夕阳的余辉里,又远远看到一棵大榆树遮天蔽日,煞是威风,遂命龙舟近前靠岸、下锚系缆。乾隆帝立于船头,脚下碧玻荡漾,岸上青榆婆娑,高大苍老的树干枝繁叶茂,似虬枝凤翼翱翔于蓝天,如碧荷莲影印映于碧水,呈祥显瑞、天地祥和,不觉龙颜大悦,脱口而出:“好一幅青波弄影的美景”。随即弃船登岸,来到大榆树下,乘凉歇息,赞叹不已。住在大榆树旁边的张家妇人见乾隆皇帝驾临,忙殷勤招待,侍奉茶水。君民闲话,说到大榆树时,乾隆帝大加赞尝曰:“朕一路走来,美景无数,却未见有如此苍茂伟岸之木矣”。真是金口玉言,帝王之话,一语成金,言传书志,遂为美谈。从此“清波映榆”成为一景,大榆树更声名远播,名噪天下人皆知了,更成为了古邳州的地标。一直到现在,仍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白日追年, 沧海桑田。几经变迁,“青波映榆”不仅是对邳州的美誉,今天也成为了一个景点。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要亲自去看看,何况咫天之遥,不去岂不遗憾?骑上电动车,沿三汊河路西行,越过附小、运师校门,经由运河大桥转盘,我有意走进大榆树的发祥地,一条窄窄小小的短巷古街一一大榆树老街,可惜往日的朱门廊柱、各色店幌没有了,两侧代之而起的是高高的二层三层楼房,巷道窄窄难以行车,楼舍济济密不透风。匆匆的很快走出古巷,来到了小巷尽头处的运河大堤一一宽阔的一条水泥马路,马路南侧便是有名的”青波映榆”的景点了。

寻根之旅:清波映榆(作者:王以太)

登上筑有三个台阶的园林, 抬头望去,但见柏翠柳青,浓阴送凉;榕花盛开,玉兰呈祥;石榴垂枝,棕榈势强;一棵粗大的榆树耸立于万绿丛中,榆树周边,青砖铺设地面,碑亭伫立园中。在这玲珑的长形园林南侧,长长的粉色木雕栏杆外就是青波千里的大运河,一架铁制悬梯立于栏杆之外供人上下。上游是万船云集的邳州港,下游是千帆穿越的高架桥。台风大雨后的大运河,浊浪滚滚、湍流急急,岸边停满了铁驳木船。暑气蒸人的水边,激流冲刷过的水草尚倒伏于地,几朵兰花顽强的怒放于堤墙之外。小巧的园林中间,几间碑亭围立于大榆树身旁。看上去榆树正值年华,虽躯干伟硕,枝繁叶茂,但并没有想像中的那样苍老伟岸。原来我们看到的是它的第二代,第一代大榆树早已被万恶的日本鬼子砍倒毁坏烧焦。因鬼子仇恨大榆树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便把怨气撒在民众敬畏具有不屈民族精神的大榆树身上,寇贼不仅将大榆树砍倒,还要放火焚毁烧焦,企图扑灭人民的抗日怒火。后来虽然大榆树没有了,但人民的反抗斗争并没有结束,反而愈演愈烈、怒火越烧越旺,直至将日寇赶出中国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后来,虽然 顶天立地的大榆树没有了,但人们一天也没有忘记它,它仍然活在世代人民的心里,它也依然是邳州早年的地标,人们耳熟能祥的大榆树街、大榆树站就是最好的例证。就是现在的桃花岛公园里,还建有大榆树风情街呢。

邳州人民不仅记住了它,还以实际行动把它复活了一一本世纪初的2007年邳州市委政府为发展旅游业,建设大运河风光带,在大榆树的原址上,栽种了一棵同样树种的榆树,经过多年的风霜雨露,在运河水的哺润下,在当地人民的保护下,快速成长,现在又长成遮天蔽日的大榆树了。为了种植、保护和记念这棵大榆树,以王义老人为首的大榆树老街人热情捐款捐物,勒石刻碑,值树建亭。地铺花砖,树结红绸,营园造林,从此又成一景。功德碑上,密密麻麻地刻满了踊跃捐款的单位和个人的名字。

在园的东侧,面迎大榆树街建有”功德礼存碑”,由乡贤王义撰联、邳州著名书法家朱廷九先生行书曰:”集小善而成大德,公益事仁者为之。”更有词赋家刘汉超先生撰写的赋文:“大榆树赋”。磅礴大气,洋洋千言。吟古颂今,诗意盎然。韵文妙意,堪称美篇。

值得一提的是在植树造园的同时,人们没有忘记日寇的滔天罪行。当年日寇挖树后,曾在掘出的树穴里,就势挖成一口水井,妄图享受曾滋养大榆树成长的甘泉美味。日寇投降后,愤怒的大榆树人民坚决不吃洋人井里的水,立即用垃圾泥沙填埋,直到植树建园时,人们仍不忘遗恨,在原洋井处,又用水泥块标一圆圈,以警示后人不要忘记日本帝国主义的罪恶,告诫我们要好好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我在碑亭园林中留连往返,徜徉良久,拍下一幅幅颇有意义的照片。此时偶见一老人踽踽走过来,遂上前攀谈,始知其便是本地土生土长的人,他实话实说,“我也没见过原来的大榆树,只是听说过”。我不想放弃这个难得的机会,便寻问当年日本人在这里时经营过的浴室和慰安妇旧址,因我曾在网上看到过,徐景洲先生拍的寻找日寇在此建的慰安所遗址的视频,就是在这一带地方,可惜我面前的老人也不知道。他不无遗憾而又高兴的说:“这里变化太大了,从这条小街往北,过去全是湖野农田,现在都变成一片繁华街道了,就是过去有过,也早已在拆迁改建中消失了。”我深以为然。

当我走出小园,本想沿运河大埝一条马路返回,忽然转念一想,既然来了,何不到附近地方看看?说不定还能碰上老建筑呢。车头一转,顺一条蜿蜒曲折的蚰蜒小路随意走进了一条小巷……小巷里的路时宽时窄,宽能骑车行走,窄只可推车前行,时不时还要走在人家楼房的檐口下,有时眼见前头高墙堵得疑无路了,但到跟前一看,却变成“柳暗花明”又一径了。于是我不再怀疑和害怕前面的路不通了,惬意而饶有兴趣的在曲巷里寻古探幽,在高楼下穿行,在狭道中挣扎,好在小巷渐宽渐直,突然一缕缕阳光射了过来,抬头一看,立在面前的是一座铁路立交桥,定睛细辨周围,原来是到了车水马龙的青年路了,此时的我晃若有隔世之感,似乎从风雨飘摇的昨日,穿越到了阳光明媚的今天。是的,刚才还在那头和昔日大榆树对话,瞬间又来到了伫立的立交桥下。呈现在面前的是白云蓝天,交响在耳畔的是笛鸣歌炫,我忍不住高兴的在心里暗暗祝福道: ”大榆树啊,你终于来到了盛世辉煌的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