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大美河北|问道古北岳之揭秘篇:一个令人叹惋的转折

2019-09-01 03:54:02旅游攻略
大美河北|问道古北岳之揭秘篇:一个令人叹惋的转折

2011年,“中国五岳”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时,“古北岳在河北”已成为业界共识,山西省与河北省联合申报北岳恒山“双遗产”已达成协议。

2019年,第三届保定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将在阜平、唐县、曲阳三地举办,主题为“打造古北岳文化生态休闲旅游区”。古北岳,将更多地走进人们的视野。

一个令人痛惜的事实却是难以回避的:古北岳,好端端的一个金灿灿、响当当的文化名号,在359年前怎么就易主他山了呢?

三大致命的伏笔

大美河北|问道古北岳之揭秘篇:一个令人叹惋的转折

古北岳和浑源恒山相对位置示意图。

恒山淡出河北记忆的一个重要因素,应该是名字的飘忽。阜平县旅游局原党委书记周培钧告诉记者,历史上的恒山,曾经多次更名为“常山”。原来,历史上,有三位皇帝取名时曾经使用“恒”字,汉代的汉文帝叫刘恒,唐代的唐穆宗叫李恒,宋代的宋真宗叫赵恒。于是,恒山不得不三次改名。

雪上加霜的是,一些文人墨客,在写诗著文时,常把古北岳恒山庸俗地称为“大茂山”“神仙山”“神尖山”“毋恤台”之类的俗名,无形中也降低了古北岳的知名度。就像人名一样,多么好的名字也经不起改来改去的啊,改着改着,再响亮的名字在人们心目中也会模糊起来。

记者考证资料发现,古北岳还有一个特别之处。一般来说,用于祭祀五岳的庙祠,在设计建筑时都会和该山岳的主峰相对应,以显示祭祀的规范性和隆重性。比如,岱庙(东岳庙),就位于泰山南部脚下;西岳庙,位于华山北部仅8公里处;南岳庙,就位于衡山南部脚下。中岳庙,就位于嵩山南部脚下。而北岳庙呢?位于古北岳东南部约70公里处的曲阳县城。

这种庙与山割裂的状态,虽然说其形成有各种历史原因,但是其本身还是为北岳迁移埋下了伏笔。那些伺机而动、主张改祀的人会说:反正都是遥祭,距离70公里(北岳庙到大茂山)是遥祭,距离200多公里(北岳庙到浑源恒山)又何尝不是遥祭呢?这又有多大的分别呢?

北岳迁移,跟国都的位置也有一定的关系。北岳文化研究专家赵记臣告诉记者,在汉唐时期,中国的国都是西安和洛阳;到了北宋时期,中国的国都在开封;而到了南宋,国都在杭州;在明朝开国时,国都定在南京。这几个城市相对位置都在古北岳的南侧,古代帝王都需要向北行进,才能够祭祀北岳。到1421年,明朝的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将国都迁移至北京之后,古北岳成了国都南侧的山峰,这就与到北方祭祀北岳的文化传统发生了矛盾,而北岳改祀成了解决这一矛盾的一种选择。

此消彼长的趋势

大美河北|问道古北岳之揭秘篇:一个令人叹惋的转折

清顺治皇帝,彻底改写了北岳的历史。

上述三点,还仅仅是催化剂。让古北岳彻底走出河北人视野、淡出国家祭祀典礼的,还在于北岳改祀。

1660年,清顺治十七年,北岳被封建帝王易主他山,将山西省浑源县的恒山天峰岭正式册封为北岳。问题来了,为什么是浑源恒山,而不是其他名山赢得皇室的青睐呢?换句话说,即使是有人想移祀北岳,那么这座山也得具有足够的资格。

整个恒山山脉呈东西走向,横亘在河北省和山西省的北部,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的天然分水岭。它就像一道天然屏障,矗立在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就像字母H中间的横杠,它的东面是太行山,西边是吕梁山,上面分布着很多的关口,控制着蒙古高原进入华北平原的重要通道。

北岳特殊的战略位置,决定了它与其他四岳完全不同,也决定了它除了祭祀降雨、造福一方的功能之外,还具有军事庇护、安定边疆的功能。

河北大茂山(神仙山)位于恒山山脉的东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石敬瑭为获取皇位,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由此,便形成了中原王朝与契丹以古北岳和白沟河为边界的状况,其军事地位不言而喻。史籍记载,北宋初期,多次战役便发生在古北岳附近地区,山间的宗教建筑废毁,作为北岳的一系列标志性人文景观也丧失殆尽。

浑源地处恒山山脉的中部,隶属大同镇,是明朝西北边境的重要屏障。纵观有明一代,不断受到来自北方蒙古的袭扰,甚至出现明英宗朱祁镇被俘的极端事件。作为九边重镇的大同,成为与蒙古作战的最前线和拱卫京师的战略要地,因此北岳的军事功能不断被放大。与此同时,河北大茂山(神仙山)及曲阳北岳庙一带,早已经成为国土腹地,其边疆防御作用已经大大减弱。

此消彼长之间,悄然改变了历史的天平,“浑源北岳说”不断上升。

量变质变的过程

大美河北|问道古北岳之揭秘篇:一个令人叹惋的转折

明代的马文升,北岳改祀派代表人物。

元末明初,河北一带,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减少,这才有了后来的大规模移民。而山西一带,在战争中损失相对较少,经济相对发达,山西人在朝中也有充分的话语权,逐渐产生了改祀派,想把河北的恒山正位改祀于山西。

整个改祀的过程,不是横空出世的,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循序渐进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好像温水煮青蛙。等到河北人意识到形势不妙时,已经来不及了。

1493年,明弘治六年,曾任职山西的兵部尚书马文升上奏朝廷,建议改祀北岳于山西浑源。这一建议遭到礼部尚书倪岳的驳斥,他引经据典地指出,在曲阳祭祀北岳是汉代以来的定制,而在浑源祭祀北岳则没有任何记载。

这一次,改祀北岳没有得逞。但是,改祀派并不甘心,随后的167年间,屡屡发动改祀之争。

1502年,明弘治十五年,已经升任吏部尚书的马文升,老调重弹,仍然上疏要求改祀北岳于山西浑源,又遭驳回。

1546年,明嘉靖二十五年,户科科臣陈斐上奏章请罢曲阳之祀,又被朝廷否决。

1586年,明万历十四年,山西大同巡抚胡来贡再次上奏,以从北京到曲阳交通不便为由,建议改祀北岳于山西浑源,遭到礼部官员沈鲤等大臣的坚决反对,改祀又被驳回。但就在这一年,朝廷还是作出了“改封山西浑源玄武山为北岳恒山”的决定。这个决定只是把北岳的主峰从河北改封到山西浑源,国家祭祀北岳仍在曲阳北岳庙举行。可以说,这个时候,改祀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1660年,清顺治十七年,刑科给事粘本盛上奏朝廷,建议将北岳祭祀地点由曲阳改为浑源。当时,天下大势已定,新政权少了许多传统文化的羁绊和负担,新王朝需要新气象,顺治帝大笔一挥:“移祀北岳于浑源”。短短七个字,彻底改写了北岳的历史。

一旦新北岳确立地位,为了维护其正统地位,无论王朝还是地方,都要全力对其进行包装和打造,古北岳自然不再被重点宣传。天长日久,北岳的名号好像自古以来就属于山西浑源似的。

尘埃,真的落定了么?

(燕都融媒体记者 崔中波)

"